魏申还没有等来自己最渴望的庄子,却等着了一群来自齐国的客人。
说是客人,却是有些牵强。因为这批人带来的并不是善意。
这些人都是出自齐国的稷下学宫,以孟子为首,还有道家学派的慎到(慎子)和田骈、名家学派的尹文子、以及淳于髡等人。
他们是打着学术交流的旗号来的。
但是魏申敏锐的觉察到,他们的目的并不单纯。有极大的可能是齐国不愿意看到魏国大梁学宫的崛起,想趁着大梁学宫刚刚兴建,力量还很薄弱的时候,狠狠的把大梁学宫踩在脚下。从而把这个时代的文化巅峰留在齐国,确保齐国临淄文化中心的地位不动摇,从而能够为齐国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
提到孟子,魏申不由得嘴角露出了微笑。
这并不是说魏申瞧不起孟子,反而他也是非常欣赏这位孟夫子的。
每一个新中国的学生,从小就会通过语文课文来认识孔子和孟子。他的著作《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
现在,终于有机会可以见到本尊了,魏申的心中还是有些小激动的。
同时,魏申知道,孟子的名气很大,在齐国地位也很高,但齐威王似乎也并不买孟子的帐。
孟子宣扬的政治主张是“仁政”,并且强调“民贵君轻”,这些自然与正在努力扩张称王争霸的齐威王的诉求相违背,所以孟子在齐国也不是很得志。换句话说,齐威王只是给予了孟子十分优裕的待遇,并没有采纳他的政治主张。
所以孟子这次带队前来魏国,未尝没有来寻求魏惠王重用的打算。
“既然来了,那就别走了。”魏申在心底暗暗地说道。
······
高大恢弘的魏国王宫中,魏惠王正在接见孟子。
魏惠王自从徐州相王回来后,深深为齐威王关于宝贝的说法所震动,确实有了招揽人才的想法。现在他看到孟子,果然和听闻中的一样,宽宽的额头,天圆地方的脸庞,神色始终带着严肃,犀利的目光中充满睿智和正气,浑身上下自带一种凛冽高洁的大家风范,这大概就是那种传说中的自带光环吧。
看到孟子,就会让人不由自主的为他的神采所折服,顿然升起仰慕之情。
魏惠王也不例外,带着非常尊敬的语气问道:“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这句话简单来说,就是问孟子:“老头,你大老远来了,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我们都知道孟子这个人,是最反对一个国君张口闭口来谈利益的。
所以孟子就毫不客气的回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大王,为什么一定要说利益,咱们聊聊仁义它不香吗?
紧接着孟子又说道:“上下交争利而天下危矣”。
这话就更尖锐了,天下都讲利益,不讲仁义,这个国家就危险了。
这些丝毫不留情面的话,险些让魏惠王脸上挂不住。但是没办法,此时所有的诸侯都认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都在拼命的招揽人才。而那些奔走于诸侯间求功名的说客,也深谙此道,都不太给这些诸侯面子。你还别说,这些诸侯还就真吃这一套,都认为这些人是本领大,脾气才大。反而都客客气气的对待他们。
所以魏惠王没有办法,耐着性子继续听孟子的说教。
于是这孟老夫子就洋洋洒洒的一通说教,对梁惠王讲了一套施仁政于民的办法。说道最后,他说,如果一个国家都追求“义”,那么,就是用木棒也可以抗击拥有坚甲利兵的秦楚军队。
听到最后,魏惠王也没有听到一句如何做才可以对付齐、秦、楚的具体办法,就觉得有些索然无味,昏昏欲睡了。
与他人不同,魏申在下面听得却是津津有味,好像回到了大学课堂,虽然心中也是有些腹诽的。
魏申心里想:老先生呀,您提到的仁义思想,自然是极好的。但现在是战国时代呀!诸侯需要的是像吴起、卫鞅这样的可以富国强兵的人,诸侯间为了扩张和争霸,可以说是“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您老还在这大谈“仁者无敌”,怪不得会重走当年孔子的老路,周游列国却不得重用,最后还得老老实实回乡教书。
想到这,魏申抬起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