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哙不得与人燕,子之不得受燕于子哙。——《孟子·公孙丑下》
对于发生在燕国的这场禅让闹剧,以及以后发生的燕国内乱,当时的道德标兵孟子说出了上面的话。
这句话的意思翻译过来就是说,燕王哙太草率了,不应该把燕国轻率地交给别人。同时,相国子之也不对,也不应该从子哙手中接受燕国。
所以,孟子强烈要求齐王去攻打燕国。这个在史书上也有记载:今伐燕,此文、武之时,不可失也。
不过,现在的孟老夫子没有在齐国,而是在魏国的大梁学宫。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孟子同样想魏申提出了伐燕的建议。可见这件事对孟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太不讲究“仁义”了。
魏申当然欣然同意了孟子的请求,派魏章辅佐魏通去燕国拨乱反正。
不过,魏申也明白,对燕国有想法的肯定不止自己一个,历史上就是齐国派大将匡章率兵趁燕国内乱之际,灭掉了燕国。
所以,出兵是肯定的。但是时机要把握好,一定要站住大义才行。
历史上齐国占领了燕国,为什么后来燕国又复国了呢?
其原因就是燕国太大了,其中相关的利益也太大了。齐国一家妄想独吞燕国,触动了其他所有诸侯列强的利益,打破了战国七雄之间的平衡。所以才有秦国、韩国、赵国、魏国、楚国等诸侯联合起来,要求齐国交换燕国,而燕国也乘机拥立公子职为燕王,燕国复国成功。
魏申和韩梅一起,仔细回忆了一下历史。
历史上匡章仅仅用了50天左右的时间,就占领了燕国。可见此次内战对燕国造成的破坏有多么严重。
50天灭燕,魏国当然也可以。
只不过魏国不希望做一个燕国三年游,齐国占领燕国仅仅三年便被赶跑。
所以魏申也没有想着占领燕国,最好是占领一部分就可以了。
果然,齐宣王第一个跳了出了,美其名曰就燕国百姓于水火,派匡章领兵十万,入侵燕国。
燕国内部的战乱还没有停息,也没有一个大家认可的君主,更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来,齐国还是和历史上一样,仅仅用了50多天,就把这个延绵达800年之久的老牌诸侯给吞并了。
燕王哙和子之两个制造混乱的罪魁祸首,也在战乱中死去了。
这下子可真的捅了马蜂窝了。
首先是秦国第一个发表声明,作为一个有志于统一六国的强国,哪里允许别人这样,于是强烈要求齐军撤出燕国,让燕国复国。
其次是楚国,更是一个典型的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诸侯,自己吞并越国的时候不理会别人,现在却眼红齐国的壮大。
不管怎么样,这两个国家纷纷表示出了自己强烈的意愿,可惜的是,他们都和燕国不接壤,暂时无力去改变燕国的现状。
于是,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和燕国接壤的赵国和魏国。
赵国原本就和燕国接壤,且时有冲突。
魏国原本和燕国不是邻国,但是魏国的飞地中山之地却和燕国挨着。
此时燕王哙的儿子公子职正在韩国做质子,也情真意切、涕泪交零地向魏申提出了请求,请求魏国出兵送自己回国,拯救燕国的百姓。
历史上的公子职是由赵武灵王护送回国的,因为那时的魏国已经不再强大,燕国就从依附魏国改作了依附赵国。
现在不同了,燕国是依然依附魏国的,是魏国的盟友。
于是,魏申以魏通为主帅,魏章做将军,将兵十万,正式出兵进入燕国境内。
此时的齐国还是延续了过去的做法,也许是明白无法吞并燕国,所以在燕国采取的统治政策是极为简单粗暴的。也就是根本没有做长期统治的准备,而是对燕国百姓横征暴敛,杀鸡取卵式的掠夺政策。
所以仅仅一年的时间,齐军就把燕国弄了个稀烂,燕国的人民顿时处在了水深火热之中。
当魏国出兵的同时,赵武灵王也不甘寂寞,出兵五万进入了燕国,开始一点一点地侵吞燕国的土地。
对此,魏申心知肚明,也没有制止。当然也无法制止。
因为魏申自己也抱着和赵武灵王一样的心思,大家的想法和做法都一样,只不过吃相比齐国好看罢了。
对此,魏申给魏通提出了要求,最大限度的侵吞燕国的土地,但一定要有个“度”。
换句话说,就是保持着燕国可以承受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