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俩人煲粥 > 第50章

第50章

“人多力量大,想得也周全!挺好的!我家人数相对较少的民族之一,我是东家人。看着大家做得这么好,所以有些感慨来着。”

“我已经把咱们活动的相关资料都送到社联那里去啦,估计等我们明天展览的时候刚好校报就出来了,刚好给我们宣传一拨。我们再发点传单,搞个募捐,以后就转为长期募捐了。网上的相关资料也都编辑好了,就等着凌晨发送。”

“大家都辛苦了!我们再坚持几天,这次活动就结束了,我们总结一下这次活动的经验,之后轮班管理线上的信息和线下募捐的情况,就不那么忙了。大家也好好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要是因为社团活动耽搁了,那就得不偿失了。”

大家再说些,就各自回去了。

第58章 活动后续3

10月6日,国庆节假期回来的第一天,也是“大山计划”活动展示的第一天。

凌晨,线上的相关资料已上线传送完毕,就在他们在广场设置展架的时候,校报的同学跟他说,他们的活动昨天晚上已经刊发印制出来了,今天就能看到报道。

大家安置好的展架,大家多次确认物资安全性和活动内容是否有遗漏后,便留了五人在广场守着。大家轮班守着,方便有人来咨询的话,做好解答。

广场正入口,也就是大钟下方,拉了一条红色的横幅,印着“大山计划大山风情展示”。路口旁摆了几个展架,告知这次活动意义和要展示的内容,又挂了几张1m×1.2m的海报。

海报上,有屯上村的梯田美景:晨曦下金huáng的稻làng,格外美丽,还有晨曦未穿透的晨雾。梯田旁边是几户人家,雾气和炊烟jiāo汇,分不清哪是雾,哪是烟,犹如人间仙境;还有去屯上村的艰难“蜀道”:爬的最后一个坡的时候,苏泽宇叫大家回头几人不敢往回看继续爬坡的时候照的,夕阳映着山的棱廓,路的棱廓,也映着几人的身形,就像是镶上了一道金边,越显得山坡的高大巍峨和道路的陡峭难行。

还有芭芒村的一张村寨局部和一张huáng娘娘做的五色饭。村寨局部是从一块高粱土打过去的角度,近景是稍微模糊的高粱穗,远景便是清晰的几处人家,正是夕阳西下的炊烟斜,这几栋木房,最近一栋是用芭芒杆做的墙壁,稍远的两栋一栋山头堆着包谷杆,一栋堆着高粱杆,再远的只能看到屋子的棱廓,这些房屋之前除了能看到的路,其他便是高高的芭芒。五色饭就huáng娘娘给他们做的那顿早餐,高粱饭,红苕饭,包谷饭,洋芋饭,懒豆饭五种粗粮制作的米饭。

一张是一个老农正赶着一头拉着牛车的老水牛,牛车里是几个装着东西的白色口袋,牛车一侧还有一个老妇一手牵着一个六七岁女娃,一手拿着两把镰刀。老妇和女娃有些凌乱的头发,遮不住被太阳晒得通红通红的脸颊和额头浸出的汗珠,这是近景。

还有一张是割了一半的稻田里,近景是一个老农站在打谷桶边上正扬着谷草往谷桶里打,在老农身后还有几个冒好的草冒儿,谷桶后面是一堆堆割好的谷草,远景便是两个十来岁小男孩正弯着腰在割谷草。

谢秀平忘掉之前的记忆,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走进他们的展览,看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和收获,也看看还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够好。

他从正入口进去,这时,一些没课出来吃早餐的同学看到,也凑过来看看,三三两两的看着,聊着。谢秀平一边看,一边仔细聆听,虽说偷听不好,但是他确实需要一些旁观者的真实意见,他就算再怎么假装,自己还是带有私人感情的。

看着这几副海报,又仿佛置身其中,不管是观赏美景,是道路艰难,是生活艰苦,都能感同身受。谢秀平不禁感叹苏泽宇的取景角度和构图,更显得真实有意境。

进去广场,便有一个小小的指示牌,建议从右边开始观看。

右边的前两个展架便是青州人口众多、名气较大的苗族、侗族、布依族的民族风情文化介绍。除了一些基本的资料是网上查的,很多图片都是他们自己拍的,并加以简单的介绍说明。

苗族的建筑(吊脚楼),节日(苗年节,招龙节),服饰(不同年龄段服饰不同,苗族内各个小的支系服饰又不一样,如白苗,花苗,汉苗等),苗族的芦笙,鼓舞等各个方面的介绍。

侗族服饰,建筑,侗族大歌,琵琶舞,拦路歌,侗戏。布依族服饰,建筑,节日,乐器,蜡染,刺绣。

这几个民族的相关方面的介绍和图片,还有几套民族服装展示,还有一些刺绣和手工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