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时期鲁国邹(今山东邹县)人孟子,名轲,字子舆,是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曾受业于子思的门人,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有“亚圣”之称,著有《孟子》七篇。他的文章气势磅礴,语言流畅,辩论深入,有说服力。
有一次,孟轲跟他的学生公孙丑讲了一个故事: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闵(音mǐn敏):担忧;揠(音yà亚):拔;芒芒然:疲倦的样子;其人:指家里人;病:疲倦;趋:快走。
这个故事的大意是说:宋国有一个农夫,嫌地里的禾苗长得太慢。有一天,他到地里把秧苗一棵一棵地拔高,回到家里,疲劳不堪地对家里的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叫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的儿子听了,赶快跑到地里去看,只见禾苗全部枯槁了。
根据这个故事,后来人们引出“拔苗助长”或“揠苗助长”这个成语,比喻急于求成,违反了事物发展规律,反而把事情弄糟了。
背水一战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背水:背向水,表示后无退路,
汉王刘邦于公元前206年拜韩信为大将,由于采纳了他的意见,东出汉中,先夺关中。当年八月出军,次年,就向关东进军。
韩信率领一支数万人的汉军渡过黄河,连着打了几个胜仗,活捉了魏王魏豹,然后挥师进攻河北的赵国。韩信孤军深入,战线长,后援不接,最怕持久,力争速战速决。于是韩信看准时机,在井陉口(今河北井陉)与赵军打了一仗。
井陉口,道路狭窄,地形险要。韩信率军到来之前,赵王赵歇和赵军统帅陈余就聚集了二十万军队,抢先占据了有利的地势,筑起了防御工事。韩信就在离井陉口三十里的地方,安营扎寨。当天半夜,就命令部队:准备出击。他选拔了两千名轻装骑兵,让他们每人手持一面汉军的红色旗子,从小道悄悄地爬到赵军大营背后的小山上隐蔽起来,并交待他们说:“等到赵军全军出动来追赶我们时,你们就立即冲进赵军的营里,拔掉他们的旗帜,竖起我们的旗帜。”他还让身边的将领给士兵们送些干粮去,说:“今天在打败赵军以后,再开饭。”
接着,韩信又派出一万士兵,出了井陉口,背向泜水(河名,今叫槐河)列成阵势。赵军官兵望见汉军这个架势,都笑韩信不懂兵法,更加轻视汉军。到天明以后,韩信高举帅旗,敲响了主帅的战鼓,率大军大模大样地出了井陉口。赵军立即离营出击,双方打了很长的时间。这时,韩信装着打败的样子,扔掉军旗和战鼓,向背河列阵的汉军军营逃去。赵军见韩信败退,想就此一举全歼汉军,果然全营出动,争着抢夺汉军的军旗和战鼓,争着追赶韩信。这时,韩信等已经进入背河扎营的阵地,前临大敌,后无退路,人人拼死求胜,舍命拼杀。
赵军久战不能取胜,就想退回自己的营中,可是赶到营前一看:韩信事先派出的两千骑兵早已占领了这座空营,把赵军的旗帜全部拔掉,插上了两千面汉军的红旗。这一来,赵军士兵十分惊恐,误以为汉军已经把赵王及其身边的将领都活捉去了。于是,赵军大乱,纷纷逃窜;韩信乘机猛攻,两面夹击,大败赵军,杀了陈余,活捉了赵王。
根据这个故事,后来就引申为“背水一战”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决一死战,决战决胜。
班门弄斧
班:指鲁班,我国古代著名的木匠。这个成语故事出自明朝万历年间。有一个名叫梅之涣的读书人,有一次,他来到采石矶(今安徽当涂境内)凭吊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墓时,看见墓前不少自命不凡的人写满了诗句。他想李白本是一位大诗人,竟有人在他的墓前胡乱题诗,实在有点太不自量了,于是就写下一首绝句,讥讽这种现象。这首绝句共有四句。
采石江边一堆土,
李白诗名高千古;
来来往往一首诗,
鲁班门前弄大斧。
采石,系指采石矶这个地方,当涂县牛诸山下,一块突入江中的大石头;鲁班,春秋时候鲁国(今山东曲阜一带)人,又叫鲁般,姓公输名班,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建筑工匠,有极高的建筑和雕刻艺术,被尊为木工行业的祖师。
诗的大意是:采石矶这个地方有一个坟墓,那里安葬着名垂千古的大诗人李白。多少年来,好些人都到这里来题上一首诗,这不就象在鲁班门前卖弄大斧一样,是自不量力啊!
后来人们就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