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喝这壶酒。”有一人很快地画成了蛇,他左手拿酒壶,右手又去画蛇,说:“我还能给它添上几只脚。”
他的蛇脚还没画成,另有一人把蛇画好了,就夺过他手中的酒壶,说:“蛇是没有脚的,你给它添上脚,这哪是蛇呢?”说着,张口便把那壶酒喝了。
给蛇添足的那个人,终于没有喝成那壶酒,只好干瞪着眼。
根据这个故事,人们便概括出“画蛇添足”这个成语,比喻自作聪明,凭主观想象,为所欲为,添枝加叶,不但无益,反而弄巧成拙,把事情办糟。
画饼充饥
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魏书·卢毓传》。充饥:解饿。
三国时候,魏国的毓敏(音yù育),他在魏文帝曹丕时任侍中,曾多次直言劝谏文帝。曹丕见他学识渊博,为人忠厚,便提拔他做了吏部尚书。同时,文帝又让他挑选一个人来补缺,条件是,能够象他那样“禀性贞固,心平体正”。卢毓先推荐郑冲。文帝说:“郑冲这个人,我了解,你能不能再给我推荐一个我不熟悉的人。”卢毓又推荐了阮武、孙邕(音yōnɡ拥),文帝选定了孙邕做侍中。
在当时,魏国还有如诸葛诞、邓飏等好几个远近皆知的知名人物,但文帝很厌恶他们那种只重清谈,不务实际,互相吹捧,到处吹牛的坏作风。魏文帝很怕被这样的人混入朝政,有一次他为了能挑选到一个比较适当的人做中书郎,就专门下了一道诏书说:“中郎能否选好,关键在于吏部尚书卢毓。挑选人才,不要只选那些有名的,因为徒有虚名的人就好象地上画的饼子一样,并不能吃啊!”
根据这个故事,后人就引申成“画饼充饥”这个成语,比喻徒有虚名,无补于实际;也用以比喻聊以空想**。
画龙点睛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在我国历史上,东晋之后,有一段历史叫南北朝。在当时的梁国,出了一个有名的大画家叫张僧繇,他很擅长画人物及佛像。梁武帝信奉佛教,他修建的很多寺院,都让张僧繇去作画。有一年武帝要张僧繇在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上四条龙。龙画好了,简直同真的一样,活灵活现。但仔细一看,却都没有点眼珠,张僧繇解释说:“给龙点眼珠并不难,但点上了,这些龙就会破壁飞走。”人们都认为这话虚妄不足信,坚持要请他点上眼珠。张僧繇坚持不过,只得拿过笔来,给两条龙点上了眼珠。霎时间,果然天空乌云密布,雷电交加,点了眼珠的龙,随即乘云腾空飞上了天,而没有点的那两条龙却仍旧在墙壁上。
画的龙,点了眼睛就会飞上天,这固然是一个荒诞的传说,但它却说明了张僧繇画龙的技巧是很高的。后来,人们就用“画龙点睛”这个成语,比喻说话、写文章,在关键之处用三言两语点明要旨,使全篇精警得神。
狐假虎威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战国策·楚策一》。假:借,凭借;威:威风。
战国中期的楚国,是一个比较强的国家。但由于贵族的权势太大,以致出现了有的国家惧怕楚国的大贵族昭奚恤(音xù序)而不怕楚宣王的情况。有一天,楚宣王向大臣们问过究竟:“我听说有的国家,都很怕我国的大将昭奚恤吗?”这时,有个叫江一的大臣,给楚宣王讲了一个故事。他说:
“有一次,有只老虎正在搜寻各种野兽吃,欣喜的得到了一只狐狸。狡猾的狐狸很害怕,但它眼珠子一转,恐吓老虎说:‘哼,你是不敢吃掉我的!天帝派我当百兽之王,如果你吃了我,这就是违抗了天帝的旨意。
老虎看狐狸又小又瘦,不大相信它的话。狐狸看出老虎疑惑不解的神态,又冷笑一声说:‘嘻嘻!你以为我的话不可信吗?那么我走在前面,你跟在我后面,看那些大大小小的野兽,有敢不逃跑的没有?’于是狐狸和老虎,一前一后地走着。果然其他的野兽看见它们,都纷纷逃命。老虎看了,还真以为它们害怕狐狸,可万万没想到,它们怕的正是它自己。”
江一接着就对楚宣王说:“如今大王治理国家,拥有五千里土地和百万精兵。您把军队全部交给了昭奚恤统领。有的国家怕他,其实怕的是大王您的精兵和实力,这好比百兽怕老虎一样。”
根据这个故事,后人引申出“狐假虎威”这个成语,比喻倚仗别人的权势欺压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