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于其成事而败之。故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而复众人之所过⑨;能辅万物之自然⑩,而弗敢为。
【注释】
①安:安稳、安定。②持:维持,支持。③兆:征兆,苗头。④判:分裂,分解。⑤毫末:细毛尖。比喻细小的幼芽。⑥成:同“层”,重。⑦蔂(lěi):装土的笼具。累土:
指一筐土。⑧仞(rèn):古代七尺为一仞。⑨复:返回。⑩辅:辅助。
【译文】
事物稳定时就容易维持。事物没露征兆时容易筹谋。事物脆弱时容易分解,事物微小时容易消除。因此要在事情还没有发生时处理它,要在形势还没有发生动乱时治理它。合抱粗的大树,由细小的幼芽长成。九层的高台,由一筐土一筐上筑起。登上百仞的高处,从足下第一步开始。勉强作为反而会毁坏它,把持不放反而会失去它。因此,圣人顺从自然不妄为,所以没有失败;无所把持,所以无所失去。民众做事,常常在接近成功时失败。如果做事最终还能像最初一样谨慎,那么就不会坏事了。因此,圣人把没有欲望当做欲望,不贵重难得的财物,学习人所不学的道理,一反众人的过错回归于道:用此辅助万物的自然生成发展,而不敢轻举妄为。
【原文】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①,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②;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③,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④反矣。然后乃至大顺⑤。
【注释】
①明民:使百姓聪明。明,使动用法。②贼:伤害。《墨子?非儒》:“是贼天下之人者也。”这里引申为灾难。③两者:指“以智治国”的坏处和“不以智治国”的好处。亦,相当于“是。”《论语?学而》,“不亦君子乎!”《战国策?齐策》:“亦不好士也,何患无士?”稽式:原则。蒋锡昌先生《老子校诂》:“‘稽’为‘楷’之借字。‘稽’、‘楷’一声之转。”楷、式都是法则的意思。河上公本“稽式”即作“楷式”。而王弼认为“稽,同也。今古之所同则(共有的法则),不可废”(《老子注》)。④物:事物。这里指一般的事理。⑤然后:这样以后。然,代词,指以上所讲的情况。大顺:非常顺利。是说具有高尚品德的人,办事好像与事理相背,然而办起事来却十分顺利。
【译文】
古来善于按照规律办事的人,并不是用它使百姓聪明,而是要用它使百姓变得憨愚。百姓难以治理,原因在于他们的智慧太多。所以说用智慧治国,是国家的灾难;不用智慧治国,是国家的福气。要懂得以上两条是治国的原则,永远掌握着这一原则,就可以说是具有最崇高的品质。崇高的品质高远深邃,好像与一般的事理相反。然而具有这样的品质之后办起事来却十分顺利。
【原文】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是以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①,必以其言下之②。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③,天下乐推而弗猒也④。非以其无诤与⑤?故天下莫能与诤。
【注释】
①上:活用为动词,在……之上。欲上民,想处在百姓之上。②下:活用为动词,在……之下。之,代百姓。必以其言下之:必须要用言语表示在百姓的下面(谦下)。下二句中的“先”与“后”,都活用为动词,同此用法。③重:重压、沉重。④推:推荐。推举。猒(yā):通“压”,抑制。又猒作厌。⑤诤(zhēnɡ):通“争”,竞争。通行本诤作争。
【译文】
江海所以能够汇集一切溪流成为百谷之王,是因为它善于处在溪谷的下游,因此而能总汇溪流成为百谷之王。所以,圣人想要处在百姓之上为统治者,必须用言语对百姓表示谦下。想要处在百姓之前为领导者,必须把自身利益放在百姓之后。因此他处在百姓之前,而百姓不认为有妨害;处在百姓之上,而百姓不认为是负重,所以天下人乐于拥戴而不抑制他。不正是因为他不争吗?所以天下没有谁能和他相争。
【原文】
天下皆谓我道大①,似不肖②。夫唯大,故以不肖。若肖,久矣其细③也夫!我有三宝④,持而保之⑤:一曰慈⑥,二曰俭⑦,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⑧;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⑨。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⑩。天将救之,以慈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