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景岳全书 > 第1章 传忠录1

第1章 传忠录1

脉短而且近,皆出

入于足经之间,故凡诊伤寒外感者,则但言足经不言手经也。然而足之六经,又以三阳为表

,三阴为里。而三阳之经,则又以太阳为阳中之表,以其脉行于背,背为阳也。阳明为阳中

之里,以其脉行于腹,腹为阴也。少阳为半表半里,以其脉行于侧,三阳传遍而渐入三阴也。故凡欲察表证者,但当分前后左右,而以足三阳经为主。然三阳之中,则又惟太阳一经,

包覆肩背,外为周身之之纲维,内连五脏六腑之肓?此诸阳之主气,犹四通八达之衢也。

故凡风寒之伤人,必多自太阳经始。

一、足三阴之经皆自脚上腹,虽亦在肌表之间,然三阴主里,而凡风寒自表而入者,未

有不由阳经而入阴分也。若不由阳经迳入三阴者,即为直中阴经,必连脏矣。故阴经无可据

之表证。

一、寒邪在表者,必身热无汗,以邪闭皮毛也。

一、寒邪客于经

络,必身体疼痛,或拘急而酸者,以邪气乱营气,血脉不利也。

一、寒邪在表而头痛者,有四经焉。足太阳脉挟于头顶,足阳明脉上至头维,足少阳脉

上行两角,足厥阴脉上会于巅,皆能为头痛也。故惟太阴、少阴皆无头痛之证。

一、寒邪在表多恶寒者,盖伤于此者必恶此,所谓伤食恶食,伤寒恶寒也。

一、邪气在表,脉必紧数者,营气为邪所**。

一、太阳经脉起目内,上顶巅,下项,挟脊行腰,故邪在太阳者,必恶寒发热而

兼头项痛,腰脊强,或膝酸疼也。

一、阳明经脉起自目下,循面鼻,行胸腹。故邪在阳明者,必发热微恶寒,而兼目痛鼻

干不眠也。

一、少阳为半表半里之经,其脉绕耳前后,由肩井下胁肋。故邪在少阳者,必发热而兼

耳聋胁痛,口苦而呕,或往来寒热也。

以上皆三阳之表证,但见表证,则不可攻里。或发表,或微解,或温散,或凉散,或温

中托里而为不散之散,或补阴助阴而为云蒸雨化之散。呜呼!意有在而言难尽也。惟慧者之心悟之。

一、表证之脉。仲景曰∶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营,

营卫俱病,骨节烦疼,当发其汗也。《脉经》注曰∶风为阳,寒为阴,卫为阳,营为阴,风

则伤阳,寒则伤阴,各从其类而伤也。故卫得风则热,营得寒则痛,营卫俱病,故致骨节烦

疼,当发汗解表而愈。

一、浮脉本为属表,此固然也。然有邪寒初感之甚者,拘束卫气,脉不能达,则必沉而

兼紧,此但当以发热身痛等表证参合而察之,自可辨也。又若血虚动血者,脉必浮大。阴虚

水亏者,脉必浮大。内火炽盛者,脉必浮大。关阴格阳者,脉必浮大。若此者,俱不可一概

以浮为表论,必当以形气病气有无外证参酌之。若本非表证,而误认为表,则杀人于反掌之间矣。

一、外感寒邪,脉大者,必病进,以邪气日盛也。然必大而兼紧,方为病进。若先小而

后大,及渐大渐缓者,此以阴转阳,为胃气渐至,将解之兆也。

一、寒邪未解,脉息紧而无力者,无愈期也。何也?盖紧者,邪气也。力者,元气也,

紧而无力,则邪气有余而元气不足也。元气不足,何以逐邪?临此证者,必能使元阳渐充,

则脉渐有力,自小而大,自虚而实,渐至洪滑,则阳气渐达,表将解矣。若日见无力,而紧

数日进,则危亡之兆也。

一、病必自表而入者,方得谓之表证,若由内以及外,便非表证矣。经曰∶从内之外者

调其内,从外之内者治其外。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先治其内而后治其外;从外之内而盛于

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此内外先后之不可不知也。

一、伤风、中风,虽皆有风之名,不可均作表证。盖伤风之病,风自外入者也。可散之

、温之而已,此表证也。中风之病,虽形证似风,实由内伤所致。本无外邪,故不可以表证论治。法具本条。

一、发热之类,本为火证,但当分辨表里。凡邪气在表发热者,表热而里无热也,此因

寒邪,治宜解散。邪气在里发热者,必里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