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景岳全书 > 第25章 杂证谟风痹

第25章 杂证谟风痹

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为痹厥也。

《脉要精微论》曰∶按之至骨,脉气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

《九针论》曰∶八风伤人,内舍于骨解腰脊节腠理之间,为深痹也。故为治针,必长其

身,锋其末,可以取深邪远痹。

《四时气篇》曰∶着痹不去,久寒不已,卒取其三里。

《玉机真藏论》曰∶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

也。弗治,病患舍于肺,名曰肺痹,发咳上气。弗治,肺即传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痹,一名

曰厥,胁痛出食。当是之时,可按若刺耳。

《五脏生成论》曰∶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得

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白脉之至也,喘而浮,上虚下实,惊,有积气在胸中,喘

而虚,名曰肺痹,寒热,得之醉而使内也。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有积气在心下支

,名曰肝痹,得之寒湿,与疝同法,腰痛,足清头痛。黄脉之至也,大而虚,有积气在腹

中,有厥气,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肢,汗出当风。黑脉之至也,上坚而大,有

积气在小腹与阴,名曰肾痹,得之沐浴清水而卧。

《逆调论》帝曰∶人身非衣寒也,中非有寒气也,寒从中生者何?岐伯曰∶是人多痹

气也,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一水不能胜二火,故不能冻栗,病名曰骨痹。

(详寒热门)

论证(共二条)

属性:风痹一证,即今人所谓痛风也。盖痹者,闭也。以血气为邪所闭,不得通行而病也。如

《痹论》曰∶风气胜者为行痹。盖风者善行数变,故其为痹,则走注历节,无有定所,是为

行痹,此阳邪也。曰∶寒气胜者为痛痹。以血气受寒则凝而留聚,聚则为痛,是为痛痹,此

阴邪也。曰∶湿气胜者为着痹。以血气受湿则濡滞,濡滞则肢体沉重而疼痛顽木,留着不移

,是为着痹,亦阴邪也。凡此三者,即痹之大则也。此外如五脏六腑之痹,则虽以饮食居处

皆能致之,然必重感于邪而内连脏气,则合而为痹矣。若欲辨其轻重,则在皮肤者轻,在筋

骨者甚,在脏腑者更甚。若欲辨其寒热,则多热者方是阳证,无热者便是阴证。然痹本阴邪

,故惟寒者多而热者少,此则不可不察。

观《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而《寿夭刚柔篇》又曰∶在阳者命曰风,

在阴者命曰痹,何也?盖三气之合,乃专言痹证之所因也。曰∶在阳为风,在阴为痹。又分

言表里之有殊也。如风之与痹,本皆由感邪所致,但外有表证之见,而见发热头疼等证,或

得汗即解者,是皆有形之谓,此以阳邪在阳分,是即伤寒中风之属也,故病在阳者命曰风。

若既受寒邪,而初无发热头疼,又无变证,或有汗,或无汗,而筋骨之痛如故,及延绵久不

能愈,而外无表证之见者,是皆无形之谓,此以阴邪直走阴分,即诸痹之属也。故病在阴者

命曰痹。其或既有表证,而疼痛又不能愈,此即半表半里,阴阳俱病之证,故阴阳俱病者命

曰风痹。此所以风病在阳,而痹病在阴也。然则诸痹者,皆在阴分,亦总由真阴衰弱,精血

亏损,故三气得以乘之而为此诸证。经曰∶邪入于阴则痹,正谓此也。是以治痹之法,最宜

峻补真阴,使血气流行,则寒邪随去。若过用风湿痰滞等药而再伤阴气,必反增其病矣。

风痹治法(共五条)

属性:痹因外邪,病本在经,而深则连脏,故其在上则有喘呕,有吐食;在中则为胀满,为疼

痛;在下则为飧泄,为秘结诸病,此皆风痹之兼证也。凡见此者,当于各门权其缓急先后而

随证治之。

一、痹证之风胜者,治当从散,宜败毒散、乌药顺气散之类主之。若以风胜而兼微火者

,宜大秦艽汤,或九味羌活汤之类主之。

一、痹证之寒胜者,但察其表里俱无热证,即当从温治之,宜五积散,或小续命汤、甘

草附子汤之类主之。若寒甚气虚者,宜《三因》附子汤之类主之。

一、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