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景岳全书 > 第51章 杂证谟呕吐

第51章 杂证谟呕吐

。自后凡见呕吐,其有声势涌猛,脉见洪数

,证多烦热者,皆以此法愈之,是又不可不知也。

吐蛔新按

属性:一、胡宅小儿,年甫三岁,偶因饮食不调,延幼科延医,所用之药,无非清火化滞等剂

,因而更损胃气,反致呕吐溏泄,复加清利,遂致吐蛔,初止数条,渐至数十条,细如灯草

,甚至成团搅结而出,早晚不绝。所下者,亦如之,羸困至极,求治于予。因与温胃饮二三

剂,其虫朝夕不止,其多如故。初不识其何所从来,而神化之速,一至如此。乃翁切恳曰∶

止此一儿,死生在公矣,万望先逐此虫,虫不尽则病日甚,其能生乎。予弗之听,但以前药

倍加人参,仍加附子二三剂,而呕吐渐稀,泻亦随止。泻止后乃以理阴煎、温胃饮出入间

用,十余日而虫渐少,一月余而饮食进,肌肉生,复元如故矣。其翁积诚称谢,因问曰∶小

豚之病诚然危矣,令何以不治虫,不治呕泻,而三者俱愈,可闻教乎?予曰∶公之所畏者,

虫也;予之所畏者,胃气也。且凡逐虫之药,无有不伤胃气者,向使胃气再伤,非惟不能逐

虫,而命必随之矣,其害孰甚。故保生之权,全在知本知末,但使脾胃日强,则拔去化虫之

源,而三病同归一得矣,尚何虫泻之敢横哉。闻者叹服,因附着按于此。

又一王宅少妇,年未二旬,素喜瓜果生冷,因常病心腹疼痛,每发必数日不食;后及二

旬之外,则每发必至吐蛔。初吐尚少,自后日甚日多,每吐必一二十条,每发必旬日不食。

所经诸医,但知攻虫,旋去旋生,百药不效。予为诊视脉证,并察病因,知其伤于生冷,以

致脾胃虚寒,阴湿气聚,故为此证。使不温养脾胃,以杜寒湿化生之源,而但事攻虫,虫去

复生,终无济也,因制温脏丸与之,药未完而病随愈矣。后因病愈,而少年任意,仍耽生果

,旧病复作,再制丸服,乃得全愈。观此二证,如前之小儿,乃因凉药伤脾,所以生虫;后

之女人,乃因生果伤胃,所以生虫,可见阴湿内淫,而脾胃虚寒,是即生虫之由也。故凡治

虫之法,但察其别无疳热等证者,悉当以温补脾胃为主。

呕吐论列方

属性:二陈汤(和一)理中汤(热一)附子理中汤(热二)理阴煎(新热三)***汤(补一)

加减二陈汤(和二)温胃饮(新热五)六君子汤(补五)金水六君煎(新和一)圣术煎(

新热二五)神香散(新和二十)四逆汤(热十四)黄邪丸(新热二一)四味回阳饮(新热一)参姜饮(新热八)启脾丸(和八六)和胃饮(新和五)平胃散(和十七)六味回阳饮(新

热二)五苓散(和一八二)橘皮汤(和十一、热五六)和胃二陈煎(新和三)一气丹(新热

二二)除湿汤(和一七七)苓术二陈煎(新和四)排气饮(新和六)茱萸汤(热一三七)

生姜半夏汤(热五二)猪苓散(和一二五)竹茹汤(和一二一)半夏干姜散(热五三)保和

丸(小三五)万应丸(攻九九)茯苓泽泻汤(热七四)六一散(寒百十二)香藿饮(和一六

九)五物香薷饮(和百七十)白虎汤(寒二)太清饮(新寒十三)藿香安胃散(热七一)

抽薪饮(新寒三)黄芩汤(和一九八)藿香正气散(和二十)柴陈煎(新散九)抑青丸(寒

一四九)橘皮半夏汤(和十三)大半夏汤(和十)小半夏汤(和八)半夏泻心汤(寒二八)

大厘清饮(新寒五)小厘清饮(新和十)《局方》四七汤(和九七)大和中饮(新和七)

小和中饮(新和八)竹叶石膏汤(寒五)小柴胡汤(散十九)正柴胡饮(新散六)仲景乌梅

丸(和三二三)麦门冬汤(寒四四)丁香煮散(热六一)大黄甘草汤(攻十三)大七香丸(

和一三一)不换金正气散(和二一)小半夏茯苓汤(和九)黄芩半夏生姜汤(和十六)温

脏丸(新热二四)

论外备用方

属性:独参汤(补三五)参术汤(补四十)参苓白术散(补五四)参附汤(补三七)五味异功

散(补四)《金匮》大建中汤(补二三寒上冲)大建中汤(补二五寒呕)香砂六君汤(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