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景岳全书 > 第104章 痘疹诠痘疮3

第104章 痘疹诠痘疮3

一、误服凉药或过食生冷而作胀者,其人必不能食,或大小便利,或腹中雷鸣,此皆脾胃

中寒之证,速宜温中以疏逐冷气,冷气散则胀自消矣,宜益黄散加姜制浓朴,或人参胃爱散

加干姜。若胃寒兼虚,疮白神倦,或气促发厥者,惟温胃饮及陈氏十一味木香散俱为要药。

若寒在脾肾,下焦不化而作胀者,非理阴煎不可。

一、中气本虚,或过用消伐,以致元气无力,不能托送痘毒而陷伏作胀者,宜十宣散,

或合二妙散或神香散。

一、痘毒陷伏于里者,必有热证相杂,如烦躁干渴,大小便秘而作胀者,此只宜温平快气兼

托之剂,当用紫草饮子。

一、寒邪外闭肌腠,身热无汗,或气喘鼻塞,则痘毒不能外达而陷伏腹胀者,宜五积散,

或加减参苏饮。

一、饮食过伤,偶为停滞而腹胀者,此不过一时之滞,食去则胀消,宜大和中饮,或合二妙

散、神香散。

一、腹胀而目闭,口中如烂肉臭,或大便泄泻,或利脓血者,皆不治。

厥逆(五十三)

属性:厥逆者,四肢不温,或甚至于冷也。四肢为诸阳之本,故常宜和暖,若至厥逆,则其阳虚

可知。如指尖微寒者,亦阳气衰也。足心冷者,乃阴邪胜也。其有疮头焦黑,烦渴闷顿,大

便热结而厥逆者,此阳毒内陷,火极似水,所谓热深厥亦深也。又有疮本灰白,大便不结

而厥逆者,此元气虚惫,阳衰而寒也。凡痘疹之候,头常欲凉,足常欲温,若头温足冷者多不

治,故厥逆为疮家恶候。

一、痘疹十指微寒者,即宜五君子煎、六气煎,或六物煎加姜、桂温之,以防虚寒之变。

一、痘疹泻利,气虚而逆者,胃关煎,或陈氏十二味异功散。

一、痘疮始出,手足便冷,或其人先有吐利,致伤脾胃,脾胃气虚则为厥逆,宜六气煎、

六物煎加姜、桂主之,甚者人参附子理阴煎。

一、痘疮起胀之时,手足厥逆,此阳气欲绝之候,必其自利或呕吐,脉见沉细微弱,或

浮大而虚,速宜温补元阳,轻则六气煎加肉桂,甚则六味回阳饮,或九味异功煎。服药后手足

和暖者生,厥不止者死。

一、热毒内甚而厥者,必有烦热便秘,胀满脉滑等证,宜四顺清凉饮,或承气汤。

一、痘后厥逆者,此其气血已虚,脾胃已困,无怪其有厥也,宜保元汤或六气煎、六物煎

加附、桂之类主之。

发渴(五十四)

属性:痘疹发渴者,里热也。以火起于内,销烁真阴,所以发渴。又其**外泄,化马脓浆,

则营气虚耗,亦以致渴。此痘疮之常候也,若微渴不甚,不必治之。惟大渴者,乃由火盛,

然亦须察其虚实以为调理,切不可因其作渴,即以西瓜、梨、柿之类,轻以与之,恐脾

肺受寒,致生他患也。外有干渴,论在泄泻条中,所当参阅。

痘疮气血内耗,微热微渴而喜汤者,宜七味白术散,或五福饮加麦门冬、五味子。

一、脾肺多热,渴而喜冷者,宜人参麦门冬散,或生脉散。

一、痘疮多热多躁,口燥咽干,大渴引饮,喜冷能食,或大便干结者,此热在肺胃二经,

宜人参白虎汤,甚者再加黄连。若痘后热渴者,此余火未清也,其治亦然。

一、痘疮自利不止,肾阴亏损而作渴者,病作少阴,速宜陈氏十二味异功散,或九味异功煎。

一、大便秘结,腹满烦热,内火不清而作渴者,四顺清凉饮。

一、痘疮发热时,便见大渴,唇焦舌燥,此心火太炎,肾水不升,故血液枯耗也,急宜解之

,苡葛根解毒汤。

程氏曰∶痘疮初发之源,乃壬癸水也,水既流出,其源必竭,奚不作渴?由此观之,可见治

渴者,必不可不滋肾水。

薛氏曰∶凡渴欲饮水者,当审其热之虚实,若属虚热,虽欲水而不多饮,当用七味白术散;

若系实热,索水喜饮者,当以犀角磨水服,其后亦无余毒之患。

失血(五十五)

属性:经曰∶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外溢则衄血,血内溢则便血。疮疹之火由内而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