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景岳全书 > 第106章 外科钤2

第106章 外科钤2

,每三五壮即换

蒜再灸。每日灸十数蒜片,以拔郁毒。如破久不合,更以江西豆豉为末,以唾津和作饼,如

前灸之,以助阳气。内服补药,外贴琥珀膏,或太乙膏,疮口自合。又或疮口已破,核不腐

,则疮口不能敛,或贴琥珀膏不应,须用针头散敷之,以去腐肉。再以如神散敷之,更服益

气养营汤。若气血虚者,先服益气养营汤。待血气稍充,方用针头散,仍服前汤。

一男子患而肿硬,久不消,亦不做脓,服散坚败毒药不应,令灸肩尖、肘尖二穴,更服

益气养营汤,月余而愈。

一妇人久溃发热,月经每过期且少,用逍遥散兼前汤两月余,气血复而疮亦愈。但一口

不收,敷针头散,更灸前穴而痊。常治二三年不愈者,连灸三次,兼用托里药必愈。

一妇人因怒结核肿痛,察其气血俱实,先以必效散下之,更以益气养营汤三十余剂而消。常治此证,虚者先用益气养营汤,待其气血稍充,乃用必效散,取去其毒,仍进前药,无

不效者。

田氏妇,年逾三十,瘰已溃不愈,与八珍汤加柴胡、地骨皮、夏枯草、香附、贝母

,五十余剂,形气渐转,更与必效散二服,疮口遂合,惟气血未平,再与前药三十余剂而愈。后田生执此方不问虚实,概以治人,殊不知散中斑蝥性毒,虽治瘰,多服则损元气。若

气血实者,先用此下之,而投补剂或可愈。若虚而用下药,或用追蚀药,瘀血虽去,而疮口

不合,反致难治。(俱薛按)

治瘰痰核方,凡瘰初起未甚者,即宜服此,或加夏枯草更佳。

用忍冬花、蒲公英各四五钱,以水二碗同煎汤,朝夕代茶饮之,十余日渐消。然此药但可

治标,若欲除根,必须灸肩、曲池二穴。

疔疮(四十八)

属性:齐氏曰∶夫疔疮者,以其疮形如丁盖之状者是也。古方之论,凡有十种。华元化之论,

有五色疔,《千金方》说疔有十三种,以至《外台秘要》《神巧万全》,其论颇同,然皆不离毒

气客于经络,及五脏内蕴热毒。凡初生一头,凹而肿痛,青黄赤黑无复定色,令人烦躁闷乱

,或憎寒头痛,或呕吐心逆,以针刺疮不痛无血,是其候也。多因肥甘过度,不慎房酒,以

邪致毒蓄结,遂生疔疮。《内经》曰∶膏粱之变,足生大疔。此之谓也。其治之法,急以艾

炷灸之。若不觉痛者,针疔四边,皆令血出,以夺命丹或回生丹从针孔之,上用膏药贴

,仍服五香连翘汤、漏芦汤等剂,疏下之为效。若或针之不痛无血者,以猛火烧铁针通红,

于疮上烙之,令如焦炭,取痛为效,亦前药,用膏药贴之,经一二日脓溃根出,服托里

散,根据常疗之,以取平复。如针之不痛,其人眼黑,或见火光者,不可治也。此邪毒之气,

入于脏府故也。《养生方》云∶人汗入肉食,食之则生疔疮。不可不慎也。

立斋曰∶此证多由膏粱浓味之所致,或因卒中饮食之毒,或感四时不正之气,或感蛇虫

之毒,或感死畜之秽,各宜审而治之。其毒多生于头面四肢,形色不一,或如小疮,或如水

泡,或疼痛,或麻木,或寒热作痛,或呕吐恶心,或肢体拘急,并宜隔蒜灸之。痛则灸至不

痛,不痛灸至痛。若灸而不痛,则明灸之。及针疔四畔去恶血,以夺命丹一粒入疮头孔内,

仍以膏药贴之,并服解毒之剂,或用荆防败毒散。若针之不痛无血者,宜用烧针,治如前齐氏

之法。若不省人事,或牙关紧急者,以夺命丹为末,葱酒调灌之。候醒更服败毒散,或夺命

丹,甚效。若生两足者,多有红丝至脐。生两手者,多有红丝至心腹。生唇面口内者,多有

红丝入喉。皆为难治。急宜用针于血丝尽处挑破,使出恶血。若红丝近心腹者,更挑破疮头

去恶水,以泄其毒,亦以膏药贴之,多有生者。若患于偏僻下部之处,药力所难到者。若专

假药力,则缓不及事,惟灸之,则大有回生之功。疔之名状虽有十三种之不同,而治法,但

当审其元气虚实,邪之表里,庶不误人之夭札也。若专泥于疏利表散,非为无益而反害之。

凡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