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痛皆妙。
乌金膏(一四一)治发背中央肉死,涂之即腐;未死,涂之即生。若初起肿痛,用点数
处,则解毒顿消,若瘀肉腐黑,涂之即溃。若恶疮顽疮,元气无亏,久不收敛者,内有毒根,
以纸捻醮其内。有等发背因元气虚弱,或因克伐,元气亏损,毒瓦斯散漫,中黯外赤,不腐
不溃,须服大补之剂,中涂三四寸许,至五六日间,赤黯之界自有裂纹如刀划之状,中央渐溃
渐脱,内用纯阳之药以接其元气,庶能收敛。若妄用刀针。去肉出血,则阳随阴散,元
气愈伤,或涂凉药则毒瓦斯不解,气血愈虚,非徒无益,适以害之矣。其方用巴豆去壳炒黑,
研为膏,点肿处,或涂瘀肉上,则自消化,或加乳香少许亦可。如涂疮内,或加香油少许调稀
可用。若余毒不敛者,以此之,不致成痛。
透骨丹(一四三)此溃脓药,外科不可缺。
蟾酥硼砂轻粉巴豆(各五钱)蜗牛(二个)麝香(一分)
上先将巴豆研如泥,次入蜗牛、麝香再研,后入各药研极细,以小瓷瓶收藏。每用少许
以**化开,先用铁轻轻拨破毒头,挑药米粒许纳于疮口,外用清凉膏贴之。
针头散(一四四)治一切顽疮,内有脓管瘀肉,或瘰结核不化,疮口不合,宜此药追
蚀腐之。
赤石脂(五钱)轻粉麝香(各五分)乳香白丁香(各三钱)生砒黄丹(各一钱)
蜈蚣(一条,炙干)
上为末,搽瘀肉上,其肉自化。若疮口小或痔疮,用糯米糊和作细条,阴干入,外以
膏药贴之。凡疮口久不合者,内有脓管,必须用此腐之,内服托里之药。
代针膏(一四五)治疮疡脓熟不溃。
乳香(二分)白丁香(真者是)巴豆(炒焦)碱(各五分)
上为末,热水调点疮头上,常以碱水润之,勿令其干。
替针丸(一四六)治脓成不溃者。
白丁香砂(另研)真没药乳香(各一匙)
糯米四十粒,先以矿灰拳大一块,置瓷碗内,量入井水,待热气将息,以米排入灰中,
良久候米如水
晶状,取出用之,如米未就,再用灰制。
上各另为末,然后和匀收贮。用时以饭丸麦粒大,每用一粒,水湿粘疮头上,其脓自出。
凡疮疡血气壮实,脓成不溃者,宜用此药以泄其毒,则肌肉易生,疮口易敛。若气血亏损者,
须用甘温之剂以培根本,否则不惟不溃,且难收敛。若附骨疽及紧要之地,当及时针砭出之
为善。
三合散(一四七)治痈疽不肯作脓。
新巴豆肉明砒斑蝥(等分)
上为细末,疮内,恶肉自化。
立斋曰∶此方药性太毒,果有恶毒之证,宜用腐之,取其以毒攻毒也。若以阳气虚,不能
腐化成脓者,宜用大补之剂,及桑木灸之。丹溪云∶气血壮实,脓自涌出。大抵疮之溃敛迟速,
总由血气之盛衰使然也。
藜芦膏(一四八)治一切疮疽肉突出,不问大小长短,用藜芦一味为末,以生猪脂
和研如膏涂患处,周日易之。
生肌散(一四九)治疮口不合。
木香轻粉(各二钱)黄丹枯矾(各五钱)
上为细末,用猪胆汁拌匀晒干,再研细,掺患处。
立斋曰∶此方乃解毒去腐搜脓之剂,非竟自生肌药也,盖毒尽则肉自生。常见患者往往
用龙骨、血竭之类以求生肌,殊不知余毒未尽,肌肉何以得生,及增腐烂耳。若此方诚有见也。
收口掺药(百五十)
李氏云∶龙游有患背疽者,大溃,五脏仅隔膜耳,自谓必死。用鲫鱼去肠,实以羯羊粪,
烘燥为末,干掺之,疮口自收。此出洪氏方,屡用有效,故附于此。须候脓少欲生肌肉时用之。
桔梗汤(一五一)治咳嗽吐脓,痰中有血,胸膈两胁作痛,烦闷作渴,或出臭浊,已
成肺痈证。
桔梗(炒)贝母当归(酒浸)栝蒌仁枳壳(麸炒)薏仁桑白皮(炒)百合(蒸,
各一钱五分)五味子(炒)知母(炒)地骨皮甜葶苈(炒)甘草节防己黄杏仁(各五分)
水二钟,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