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钓鱼台纪事 > 哈军工与西军电

哈军工与西军电

长和设备处长“为他提供一切方便”,如果有什么困难解决不了,还可以直接找他本人。

“哈军工”这便充分显示了他专业方面的才华,经过三个月的论证,拿出了个十五万字的论证报告和一张“无线电安全测量系统”的方块图。郑国宇亲自主持了有关专家参加的方案论证会,经过答辩、修改和补充之后,将方案定了下来,并当即命名为“试GI”工程,意思是试验基地技术部自己搞的第一个工程。然后便组成了一个由设备处长曹省三挂帅,以“哈军工”为组长的“试GI”工程组,纳入了技术部的正式建制,归设备处领导,享受营级待遇。

“试GI”工程组里十几个人,一色的大学生。里面就有“西军电”,还有同“哈军工”一道分来的一个女同学罗美妙。

“西军电”叫卜容仁,广东人,带广东味儿的普通话说得很快。因为耽心别人听不懂,喜欢重复,他重复的节奏也很快,听起来象快结巴一样。比方两人见面问对方吃饭没有,到他嘴里就成了“吃饭了吃饭了,你?”以后,还是因为罗美妙说他:“听你说话,神经很紧张。”他说话的节奏才逐渐慢了下来。

“西军电”学的是天线专业。学这个专业的人很少,懂得这个专业重要性的人也不多,因此对这个专业的人才使用,也不当一回事儿。“哈军工”懂:当组建“试GI”工程组的时候,“哈军工”第一个点名就要了他。

打排球也不是“西军电”的特长。他的特长是写对口词,能写也能演,只是他这方面的特长表现得晚一些,再过几年,当时兴工农兵占领文艺舞台的时候,技术部开“革命文艺晚会”,让设备处出节目,他才充分显示了这方面的才华。比方他写过一个“党员颂”的对口词,里面就不乏惊人之笔:

我本共产一党员,

设备处里把研钻。

****当闯将,

继续革命永向前!

当他广东味儿地说完最后一句的时候,他的胳膊肘向前抬起,成锐角,作箭头状,很象回事,只是弓箭前弓弓得一般化了点儿,后腿没伸直。

他私心挺重,经常拿破大头鞋跟新兵换新大头鞋,他那些破大头鞋不知从哪里弄来的,换了新的也不知干什么。技术部大楼后面的山上有很大一片松树林,秋天的时候,那里面长出许多蘑菇,工间操十五分钟的功夫,他也能拣回一手帕来。

他工作很认真,给公家干事也象他换大头鞋、拣蘑菇似的很抠儿。“试GI”工程的设备系列需要很多天线,司令员郑国宇有言在先,只要这个工程需要,经费优先满足,可他嫌贵不买,自己设计图纸,让技术部特技修理所加工,一下节省了三万多块钱。

他很敏感,因为怕别人瞧不起他的工作,常常夸大天线工作的重要性,有时为了争工具、争设备,就跟人吹胡子瞪眼睛。

“哈军工”对他很尊重,觉得他俩是一起入伍的又是同等的学历,自己当了个营级的组长他没当上,有点过意不去,便诸事都让着他。“西军电”察觉出了这一点,反倒对“哈军工”有点小看法:“就显你有肚量?”

“西军电”开始认为“哈军工”和他的女同学罗美妙有点小意思来着,可他很快又发现根本不是那回事儿,“哈军工”家里有对象,“试GI”工程组成立之前还来过一趟,在招待所住了好几天。他心里便有种小欲念:有必要跟罗美妙搞好团结。

“西军电”的观察基本上是准确的,“哈军工”家里有对象。

“哈军工”的家乡在沂蒙山,那地方似乎有出远门或外出当兵先在家定下个对象的传统。“哈军工”临去上大学之前,他家里也给他找了一个。她叫邱菊,初中毕业,在家当小队会计,庄上有让她当大队团支部书记的呼声。那时节邱菊象大多数十八、九岁的姑娘一样,长得丰满,衣着整洁,这样的姑娘总是一帆风顺,很容易找到合适的对象。她不是美人,婚后两地生活可以不必担心,又没有什么大缺陷,带出去也不寒碜。他当时对爱情懵懵懂懂,找了没觉得怎样的幸福,不找,也不会有多大的遗憾。

可当他扎上崭新的武装带,穿上笔挺的军服,锃亮的皮鞋,戴上准尉学员的光板儿肩章,——那上面虽然暂时还没有豆或星,但不出几年就会有的,浑身上下都嘎吱嘎吱地发出响声的时候,他始才意识到找邱菊有点失策。特别临近毕业的那一年,他成了许多有知识的时髦姑娘追逐的对象。其中有一个哈尔滨工业大学的高年级学生,外号“两吨半奶油蛋糕”。她有这外号,不是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