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凿昆明池,极深,悉是灰墨,无复土。举朝不解,以问东方朔。朔曰:“臣愚不足以知之。可试问西域人。”帝以朔不知,难以移问。至后汉明帝时,西域道人入来洛阳,时有忆方朔言者,乃试以武帝时灰墨问之。道人云:“经云:‘天地大劫将尽,则劫烧。’此劫烧之余也。”乃知朔言有旨。
【译文】
汉武帝开凿昆明池,挖到很深的地方,挖出的全是黑灰,不再是泥土。整个朝廷的人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汉武帝就把这件事拿来询问东方朔。东方朔说:“我笨着呢,凭我的见识还不能知道这是怎么回事。皇上可以去问问西域人。”汉武帝认为连东方朔都不知道,就很难再问别人了。到东汉明帝的时候,西域的道人来到洛阳
。当时有人想起东方朔的话,就用汉武帝时出现黑灰的事来问他。那道人说:“佛经上说:‘天地在大劫即将结束的时候,就会有劫火燃烧。’这黑灰是劫火焚烧留下来的余烬。”人们这才知道东方朔的话是有深意的。
丹砂井
临沅县有廖氏,世老寿。后移居,子孙辄残折①。他人居其故宅,复累世寿。乃知是宅所为,不知何故。疑井水赤,乃掘井左右,得古人埋丹砂数十斛;丹汁入井,是以饮水而得寿。
【注释】
①残折:夭折。
【译文】
临沅县有一户姓廖的人家,世世代代都很长寿。后来,这家人迁居别处,子孙总是夭折。别的人家迁到廖家老宅居住,也能世代长寿。这才知道是这个宅院的缘故,但不清楚具体原因。怀疑
与红色的井水有关,于是挖掘井的左右两边,挖到古人埋藏的几十斛朱砂。朱砂浸水的汁液渗入井里,所以饮用这口井水的人能长寿。
江东余腹
江东名“余腹”者:昔吴王阖闾江行,食脍,有余,因弃中流,悉化为鱼;今鱼中有名“吴王脍余”者,长数寸,大者如箸,犹有脍形。
【译文】
江东有一种名叫“余腹”的鱼,曾经,吴王阖闾巡游长江,在此设宴宴饮,剩下很多生鱼片,于是就丢弃到江水里,变化成了鱼。说的就是现在一种名叫“吴王脍余”的鱼,长约几寸,像筷子一样大小,犹自还是生鱼片的形状。
木蠹①
木蠹,生虫,羽化为蝶。
【注释】
①木蠹(dù):蛀蚀木头的虫子。
【译文】
木头被蛀蚀,生出
虫子,虫子长出翅膀就变化成了蝴蝶。
火浣布
崑仑之墟,地首也。是惟帝之下都,故其外绝以弱水之深,又环以炎火之山。山上有鸟兽草木,皆生育滋长于炎火之中,故有火浣布。非此山草木之皮枲,则其鸟兽之毛也。汉世西域旧献此布,中间久绝。至魏初时,人疑其无有。文帝以为火性酷裂,无含生之气,著之《典论》,明其不然之事,绝智者之听。及明帝立,诏三公曰:“先帝昔著《典论》,不朽之格言,其刊石于庙门之外及太学,与石经并以永示来世。”至是,西域使人献火浣布袈裟,于是刊灭此论,而天下笑之。
【译文】
昆仑山是大地的端首。这里有天帝设在下界的都城,所以它的外围有深深的弱水隔绝,又有火山包
围着。那火山上有鸟兽草
木,都在火焰之中繁衍生长,因此出产一种火浣布。这种布不是用这火山上的草木外皮纤维织成,而是用山上的鸟兽之毛。汉朝时,西域曾经进献过这种布,但很久之后就不再进贡这种布了。所以到曹魏初年,人们都疑心这种布根本不存在。魏文帝认为火的本性很残暴,不会含有生命的元气,他在《典论》中论述,说这是不可能有的事,以此来杜绝那些有见识的人的传闻。到魏明帝即位,下诏书给三公说:“先皇过去论述的《典论》,是不朽的格言。可刻在太庙门外及太学的石碑上,和石经并列,以便永远教示后代。”这时,西域派人献上了用火浣布做的袈裟,于是就消除了石碑中相关的论述,遭到了天下人的耻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