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前争占,不令入孟,互相追逐,得筹谢恩而退。续有黄院子引出宫监百余,亦如“小打”者,但加之珠翠装饰,玉带红靴,各跨小马,谓之“大打”。人人乘骑精熟,驰骤如神,雅态轻盈,妍姿绰约,人间但见其图画矣。呈讫。
[注释]
①百戏:见本书卷之六“立春”一节注②。②蛮牌:即盾牌。③爆仗:即爆竹。古代过年时用火燃竹子发出爆炸的响声,用来驱邪,称为爆竹。后来发明了火药,就用纸卷火药制成炮,称为爆仗或炮仗,或者沿用古名仍称为爆竹。④魁谐:即诙谐。“魁”是“诙”字之误。⑤棹刀:即“掉刀”。本书卷之五“京瓦伎艺”有“杂剧、掉刀、蛮牌”,可参照。⑥缴队:即结队,“缴”或即是“结”字之误。⑦刬子箭:箭头扁平如铲形的箭。⑧蜡柳枝:原本为“蜡”或作“躤’字,即用扁平的箭头射断柳枝。程大昌《演繁露》卷十三云:“壬辰三月三日,在金陵预阅李显忠兵马司兵,最后折柳环插球场,军士驰马射之。其矢镞阔于常镞,略可寸余,中之辄断,名曰躤柳。”⑨騗马
:也作“骗马”,马上的一种技艺,即骑者以身下马,以手攀鞍而复上。唐张鷟《朝野佥载》卷四引张元一嘲武懿宗诗云:“长弓短度箭,蜀马临阶骗。”《全唐诗》卷八六九有此诗,“骗”字作“騗”。《新唐书·百官志一·刑部》云:“乐工、兽医、骗马、调马、群头、裁接之人皆取焉。”⑩鞦:也作“鞧”,络于牛马股后的革带。“鞦”字作此义时不可简化为“秋”。騣:马的颈项部位。宫监马骑:皇宫里太监管理的马队,和禁军的马队不在同一编制。义襕:襕,古代服装,从后身围向前面约束裙腰的称为襕裙。义襕大概是襕裙的一种。下节“驾幸射殿射弓”中有“黄义襕”,卷之九“宰执亲王宗室百官入内上寿”一节有“金带义襕”等多处,可参考。(zhàn):马背上衬托马鞍的垫子。朋头:即队长。缀球子:即球子。大概是球子上有镶缀的图饰,又称缀球子。孟:每一队被攻击的靶点,相当于现在的足球门。宫监:即上文所谓的“宫监马骑”,亦即方才进行表演的女子马队。
[译文]
皇上登上宝津楼,禁军的百戏就在楼下进行献演。最先列队出场的是十多名击鼓手,其中一人摇动着双面鼓,走上前去进行致辞,大都是唱《青春三月蓦山溪》一曲。唱罢,鼓、笛齐鸣。一裹着红头巾的人舞动着一面大旗入场,接着是舞狮、豹子的入场,在进行了各种坐起行止、进退及极速奔跑等动作之后退场。接着又有一位头裹红巾的人手拿两面白旗,跳跃着打着旋子起舞,这叫做“扑旗子”。在爬竿、翻筋斗之类的表演结束之后,乐部开始奏乐,琴师弹起令曲,同时有身着花色衣服、身体强壮矫健的军士一百多人,队前排列着旗帜作为前导,其他军士们各执雉尾、盾牌、木刀,开始排成队列进场行礼起舞,之后队列变换成开门、夺桥等阵势,然后又排成偃月阵。乐部又演奏起《蛮牌令》一曲,队列中有两人走到阵前相对而舞,样子犹如在互相击刺,一人作奋起攻击的姿势,一人作被刺中僵卧倒地状。大约有五七对军士出场进行像这样的表演,或者是用长枪对盾牌,或者是用剑对盾牌等。忽然发出如空中霹雳的一声巨响,这叫做“爆仗”,随着响声持盾牌的军士迅速退场。随即烟火齐放,并有戴着面具、披散头发、口吐狼牙烟火、装扮成鬼神模样者上场,身着青色帖金花短后襟的上衣,帖金黑色长裤,赤着脚,拿着一面大铜锣,晃动着身体随着舞蹈的跃动而进退,这叫做“抱锣”。这个角色绕场数圈,或者就地放了一通烟火。又一声爆竹响后乐部奏起《拜新月慢》曲子,此时有一帮面涂青绿颜色、戴着面具、金色眼睛的人上场,身上用豹皮锦绣条带装饰着,这叫做“硬鬼”。有的手持刀斧,有的手拿棍棒等,脚尖点地地站立,做出如同对鬼怪进行驱赶、捕捉、观察、探寻的样子。又是一声爆竹响起,有戴着面具、长胡子、身穿绿袍、脚蹬
快靴,模样像钟馗的角色上场,旁边一人用小锣以配合着进行舞蹈,这叫做“舞判”。接着有几个身材很瘦的人上场,他们身上涂着粉,白色的面孔和金色的眼睛,模样像极了骷髅,腰里系着锦绣兜肚和条带,手里拿着软仗,各自做出诙谐、踉跄的滑稽动作,犹如在排戏似的,这叫做“哑杂剧”。又听一声爆竹响,有烟火就地涌起,人们即使离的很近也看不清对方。在烟中有七个人,他们都披散着头发、身上刺着文身,身着青纱短后襟的上衣,腰里围着锦绣兜肚和条带。其中一人头戴金花小帽,手执白旗,其余的都戴头巾,手握真刀,互相格斗击刺,做出破面、剖心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