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东京梦华录(精装插图本) > 七 夕

七 夕

七月七夕,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①,乃小塑土偶耳。悉以雕木彩装栏座,或用红纱碧笼,或饰以金珠牙翠,有一对直②数千者。禁中及贵家与士庶为时物追陪。又以黄蜡铸为凫雁、鸳鸯、③、龟鱼之类,彩画金缕,谓之“水上浮”。又以小板上傅土,旋种粟令生苗,置小茅屋花木,作田舍家小人物,皆村落之态,谓之“谷板”。又以瓜雕刻成花样,谓之“花瓜”。又以油面糖蜜造为笑靥儿,谓之“果食花样”④,奇巧面端,如捺香⑤方胜⑥之类。若买一斤,数内有一对被介胄者,如门神之像,盖自来风流,不知其从,谓之“果食将军”。又以菉豆、小豆、小麦于磁器内以水浸之,生芽数寸,以红、蓝彩缕束之,谓之“种生”。皆于街心彩幕帐设出络货卖。七夕前三五日,车马盈市,罗绮满街。旋折未开荷花,都人善假做双头莲,取玩一时,提携而归,路人往往嗟爱。又小儿须买新荷叶执之,盖效颦磨喝乐。儿童辈特地新妆,竞夸鲜丽。至初

六日、七日晚,贵家多结彩楼于庭,谓之“乞巧楼”⑦。铺陈磨喝乐、花瓜、酒炙、笔砚、针线,或儿童裁诗,女郎呈巧,焚香列拜,谓之“乞巧”。妇女望月穿针。或以小蜘蛛安盒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里巷与妓馆,往往列之门首,争以侈靡相向。

[注释]

①磨喝乐:宋元时的习俗,七夕供一土偶,取佛教中的一种神摩睺罗伽的名字,叫摩睺罗,也写作摩

罗、摩喉罗、摩侯罗、磨喝乐、魔合罗等。吴自牧《梦粱录》卷四“七夕”一节云:“内庭与贵宅皆塑卖磨喝乐,又名摩罗孩儿。悉以土木雕塑,更以造彩装襕座,用碧纱罩笼之,下以桌面架之,用青绿销金桌衣围护,或以金玉珠翠装饰尤佳。”元代有孟汉卿所撰杂剧《张鼎智勘魔合罗》。②直:同“值”。③(xī chì):水鸟名,形状与鸳鸯相似而身体较大,多为紫色,在水面上雌雄结对而游,或称为紫鸳鸯。④果食花样:古代风俗,用面加糖做成人形状的食品。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十六引《岁时杂记》云:“京

师人以糖面为果食,如僧食。但至七夕,有为人物之形者,以相饷遗。”⑤捺香:一种香名,又名捺多、和罗。《宋书·范晔传》中有《和香方序》云:“甘松、苏合、安息、郁金、捺多、和罗之属,并被珍于外国,无取于中土。”⑥方胜:两个菱形互相压角相叠而组成的图案或花样。用纸叠或者用彩线编织成这样的图案,都叫方胜。元代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第三本第一折中,红娘在《**花》一曲中唱道:“不移时,把花笺锦字,叠做个同心方胜儿。”这里写七夕习俗制作的方胜泛指各种方胜。⑦乞巧楼:古代风俗认为,七月七日夜晚是天上的牛郎和织女相会的时候,民间妇女在这天晚上穿针,称为乞巧。乞巧的习俗由来已久。南朝梁时宗懔《荆楚岁时记》云:“七夕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结于网上,则以为得。”(喜子即蜘蛛)妇女们进行乞巧活动时搭建的棚架,称为乞巧楼。

[译文]

七月初七晚,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城西梁门外的瓦子、

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里,全都是卖磨喝乐的。磨喝乐是一种泥塑的小佛像。大都是用雕刻的木料加以彩绘装饰,之后装在一个有栏杆的底座上,有的用红纱碧笼子装着,有的用金银珍珠、象牙翡翠精心装饰,有的磨喝乐一对可价值数千钱。宫中及富贵之家和普通士大夫百姓等,都会买些应时物品作为陪衬。还有用黄蜡浇铸成凫雁、鸳鸯、、龟鱼等动物的形状,加以彩绘或雕刻,这些叫做“水上浮”。又在一块木板上面铺一层土,土里种上谷子,使其长出苗来,还在木板上布置小茅屋和各种花木,再制作些农家小人儿,整体呈现出一个村落的缩小景观,这叫做“谷板”。又把瓜雕刻成各种花样,这叫做“花瓜”。又用油、面加上糖蜜为原料做成咧嘴笑的娃娃头,这叫做“果食花样”。还有其他各种花样新奇的物件,如捺香、方胜等。如果买一斤这种果食,其中一定会有一对身穿盔甲模样的小人,像门神的模样,其形象逼真,却不知源自何处,这叫做“果食将军”。又把绿豆、小豆、小麦放在陶瓷器

皿中用水浸泡着,待其长出几寸长的嫩芽,再用红、蓝彩色布条把青苗扎起来,这叫做“种生”。所有这些物件,都在街当中的彩幕或帷帐中进行出售。七夕前的三五天,车马往来不绝,身着锦绣的人们满街都是。刚采摘的还未开放的荷花苞儿,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