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东京梦华录(精装插图本) > 车驾宿大庆殿

车驾宿大庆殿

冬至前三日,驾宿大庆殿①。殿庭广阔,可容数万人。尽列法驾②、仪仗于庭,不能周遍。有两楼对峙,谓之“钟鼓楼”。上有太史局生测验刻漏③。每时刻④作鸡唱,鸣鼓一下,则一服绿者执牙牌而奏之,每刻曰“某时几棒鼓”,一时则曰“某时正”。宰执百官皆服法服⑤,其头冠各有品从。宰执亲王加貂蝉笼巾九梁⑥,从官七梁,余六梁至二梁有差。台谏增廌角⑦也。所谓“梁”者,谓冠前额梁上排金铜叶也。皆绛袍皂缘,方心曲领,中单环珮,云头履鞋。随官品执笏。余执事人,皆介帻⑧绯袍,亦有等差。惟门⑨御史台加方心曲领尔。入殿祗应人给黄方号。余黄长号、绯方长号,各有所至去处。仪仗车辂,谓信幡、龙旗、相风乌⑩、指南车、木辂、象辂、革辂、金辂、玉辂之类。自有《三礼图》可见,更不缕缕。排列殿门外,及御街远近禁卫,全装铁骑,数万围绕大内。是夜内殿仪卫之外,又有裹锦缘小帽、锦络缝宽衫兵士,各执银裹头墨漆杖子,谓之“喝探兵士”。十余人作一队,聚首而立,凡数十队。各一名喝曰:“是与不是?”众曰:“是。”又曰:“是甚人?”众曰:“殿前都指挥使高俅。”更互喝叫不停。或叫鸡叫。又置警场于宣德门外,谓之“武严兵士”。画鼓二百面,角称之。其角皆以彩帛如小旗脚装结其上,兵士皆小帽,黄绣抹额,黄绣宽衫,青窄衬衫。日晡时、三更时,各奏严也。每奏先鸣角,角罢,一军校执一长软藤条,上系朱拂子,擂鼓者观拂子,随其高低,以鼓声应其高下也。

[注释]

①大庆殿:

皇宫中的正殿。见卷之六“元旦朝会”一节注①。②法驾:皇帝车驾的一种。《史记·吕后纪》:“乃奉天子法驾,迎代王于邸。”“集解”引蔡邕语云:“天子有大驾、小驾、法驾。法驾上所乘,曰金根车,驾六马。”③刻漏:古代计时的器具。用铜制作大壶,壶底穿孔,壶中储水并竖一支刻有度数的箭形浮标。壶中的水从底孔漏出而逐渐减少,箭上的刻度就依次显露,这样就可以知道时辰。皇宫中设置刻漏,有太史局的专职人员观测记录并报时。④时刻:古代的计时单位。一天当中有十二时,分别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而一天当中有一百刻。按照节令,一年中不同的季节昼夜的刻数不同。冬至日昼四十五刻,夜五十五刻;夏至日昼六十五刻,夜三十五刻;春分与秋分日昼五十五刻半,夜四十四刻半。这样的规定沿用到清代,清初即开始使用西方传来的时钟,以一天为二十四小时,每小时为四刻,即十五分钟为一刻,直到现在。至于开始使用时钟的年代,未见有详细的考证。今知明清之际朱素臣所撰传奇《未央天》中,第十八出“法场”写一位市民百姓上场时说:“我家书房里,挂着个自鸣钟,直报到午牌时分了。”这个作品大约写作于清初,可知这时普通民众家庭中已有了自鸣钟这样的先进报时工具了。⑤法服:古代礼法规定的官员不同等级的标准服。《孝经·卿大夫》云:“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注云:“先王制五服,各有等差,言卿大夫遵守礼法,不敢僭上逼下。”⑥貂蝉笼巾九梁:“貂蝉

”,古代王公官冠上的饰物,始于汉代。《后汉书·舆服志》云:“武冠,一曰式弁大冠,诸武官冠之。侍中、中常侍加黄金铛,附蝉为文,貂尾为饰,谓之‘赵惠文冠’。”此冠在唐宋时皆通行,因此也常用“貂蝉”一词称谓达官显贵。“笼巾”,即貂蝉冠在北宋时的名称。《宋史·舆服志四》云:“貂蝉冠一名笼巾,织藤漆之,形正方,如平巾帻。饰以银,前有银花,上缀玳瑁蝉,左右为三小蝉,衔玉鼻,左插貂尾。三肥、亲王侍祠大朝会,则加于进贤冠而服之。”“九梁”,北宋时王公大臣的官冠上又加梁来表示官阶品级,从二梁到九梁不等。参见卷之六“元旦朝会”一节注②。⑦廌(zhì)角:“廌”即“豸’的本字。“豸”即“獬豸,豸角”,代指豸冠,又称獬豸冠,古代朝廷执法的大臣头戴此冠。《后汉书·舆服志》云:“法冠,一曰柱后……或谓獬豸冠。獬豸神羊,能别曲直,楚王尝获之,故以为冠。”⑧介帻:一种长耳的裹发巾,流行于汉魏,后来称为进贤冠。这里用“介帻”一词是沿用古代的说法。⑨门:即内宫官名,唐时称门使。高承《事物纪原》卷六云:“《唐会要》:昭宗天祐元年四月敕有门使。《五代会要》:梁诸使亦有东西二上门使,疑亦唐官也。”⑩相风乌:原本作“相风鸟”,实应作“乌”。相风乌是古代宫廷中皇帝乘坐的一种车,车上装有长竿,竿上有乌鸦形状的风向仪。《宋史·舆服志一》记云:“相风乌舆上载长竿,竿杪刻木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