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初,年轻的美利坚合众国刚摆脱战争的创伤,元气得以恢复,国内经济有了迅速发展,俨然跻身一流经济大国。与此同时,日新月异的科学发明创造与大规模自然开发,一方面使美国人过上了空前富裕舒适的物质生活,另一方面由于掠夺性的自然开发,严重地破坏了生态环境,导致原先淳朴恬淡的田园牧歌式的乡村生活销声匿迹。这时候,有一位独具慧眼、颇有忧患意识的伟大思想先驱,切中时弊,大声疾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他就是新英格兰著名作家、美国生态文学批评的始祖亨利·戴维·梭罗。
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1817年7月12日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康科德镇一个商人家庭。康科德四季风景如画,梭罗经常喜欢到野外去,独自徘徊在树木花草、鸟兽鱼虫之间,与大自然结下了不解之缘。1833年他进入哈佛大学,好学不倦,是班里的优等生;1837年毕业后,他返回故乡任教两年(1838—1840年),还当过乡村土地测量员。他毕生酷爱散步、观察与思考,写下了大量日记,积累了他日后进行创作的丰富素材。他与大作家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1803—1882年)相契,于184l—1843年住在爱默生家里,成为爱默生的门生兼助手。因此,他弃教从文,在爱默生的激励下,开始写诗与论说文,起初给超验主义杂志《日晷》撰稿,随后也给其他报刊撰写文章。
1845年,他在离康科德两英里远的瓦尔登湖畔亲手搭建一间小木屋,在那里度过的两年多岁月中,完成了两部作品《康科德河与梅里麦克河上一周》和《瓦尔登湖,或林居纪事》(均在他生前出版)。1847年梭罗返回康科德居住,其后就在故乡从事写作、讲学及观察、研究当地动植物,偶尔也出门作短程旅行,以扩充见闻,为日后创作打下坚实基础。有时,他还得上父亲的铅笔工厂去挣点钱维持生活。1**2年5月6日,梭罗因患肺结核不幸去世,年仅44岁。他生前一直默默无闻,并不为同时代人所赏识。直到20世纪,人们才从他的不朽杰作中开始认识他。实际上,他真正的声名日隆,还是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
1846年2月4日,梭罗在独居瓦尔登湖畔期间,曾经给康科德乡民们作过一次学术性的演讲,题为《托马斯·卡莱尔及其作品》。演讲结束后,乡友们如实相告——对于这个不可理喻的苏格兰诗人其人其事,他们压根儿不爱听,只想听他谈谈个人湖畔林居的所见所闻。对于乡友们的这一要求,梭罗倒是心领神会。于是,在1847年2月10日,他以《我的个人经历》为题,在康科德再次登台演讲,结果令他喜出望外,演讲受到听众们空前的热烈欢迎。听众们甚至要求他在一周后再重复讲演一遍,希望他的讲稿还可以进一步增补内容。于是,此次演讲以及后来类似的演说就成为《瓦尔登湖》一书的雏形,并于1847年9月完成初稿,1849年打算出书,可万万没想到这期间会受到挫折。因此,他不得不历时五载,将此书反复修改、增补、润饰,前后计有八次之多,终于使它成为结构紧凑、文采斐然的一部文学作品。《瓦尔登湖》在19世纪美国文学中,被公认为最受读者欢迎的非虚构作品,迄今已有二百种以上不同的版本,同时在国外也有不计其数的各种不同语言的译本。
《瓦尔登湖》一书副标题为《或林居纪事》,一望可知,是梭罗本人住在瓦尔登湖畔林居的实录。此书一开头,作者就声明是为了“乡友们细致入微地探听我的生活方式”而写的。他选择湖畔为未来住所,就地取材,亲自搭建小木屋,恰巧于1845年美国独立纪念日入住,种庄稼、栽菜蔬,过着独立不
羁、悠闲自在的生活。当时在美国,就有人拿这本书当作19世纪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来阅读欣赏。《瓦尔登湖》中充满田园诗的魅力,足以激励数以百计的读者退隐山林,或者傍湖筑舍,竞相仿效这位贤哲俊彦的生活模式。一般说来,这种趣事是人们都始料不及的,殊不知梭罗仿佛料事如神似的,早就预见到会有如此众多之门徒,所以,他在书中语重心长地奉劝过读者诸君,说很不希望有任何人采取他的生活方式。因为人们会很容易把《瓦尔登湖》看成逃避现实的隐士幽居胜地或者世外桃源,这有违梭罗的初衷。梭罗在书中开宗明义地说过,他之所以入住瓦尔登,是要探索生活的真谛,思考人与大自然的关系这个重大问题,显然不是消极的、出世的,而是积极的、入世的。实际上,梭罗入住之后,并不是茕茕孑立,与人老死不相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