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那些准到没话说的心理效应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青蛙效应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青蛙效应

美国康奈尔大学曾进行过一次著名的“青蛙试验”,他们将一只青蛙放在煮沸的大锅里,青蛙立即触电般地跳了出去。后来,人们又把它放在一个装满凉水的大锅里,任其自由游动。然后用小火慢慢加热,青蛙虽然可以感觉到外界温度的变化,却因惰性而没有立即往外跳,直到到后来热度难忍而失去逃生能力而被煮熟。

“青蛙实验”就是青蛙效应的由来,它反映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人天生就是有惰性的,总愿意安然现状,不到迫不得已多半不愿意去改变已有的生活。若一个人久久沉迷于这种无变化、安逸的生活时,就往往忽略了周遭环境等等变化,当危机到来时就只能像那只青蛙那样坐以待毙。

青蛙效应在现代社会常常被用于职场。

法律专业毕业生林静在毕业后力斩千军万马,考上了公务员,也算学以致用,进入了公安系统。当时她是不少同学羡慕的对象,但是工作了这么多年,领导虽然对她的工

作能力很认可,但是要获得提拔,更多的还是需要慢慢熬年头。所以至今,她仍然也只是个小科员。

工作了五年后,大学同学的一次聚会让她触动非常深。特别是那些正在努力经营着自己的律师事务所的同学,让她感慨大家的工作态度是那么不同。“我现在的环境,不求有功,只求无过。上班虽然忙,但是写材料、写报告、写计划……很多其实都是无聊而无意义的公文往来,我想基本上,现在我只会写公文体的文字了。因为安逸,我甚至早早地进入了主妇生涯,也谈不上什么事业追求了。”但那些在社会上打拼的同学们,虽然满口辛苦艰难,但精神状态和工作热情明显和她不在一个档次上。

林静在一毕业就选择跳入了事业单位的温水里,被悠闲的工作和良好的待遇缓缓变成了一只等待被煮沸的小青蛙。

据职场专家研究,在同一个岗位上工作了五年之后,工作环境就会产生类似的“温水青蛙效应”:环境和同事都非常

熟悉,工作也基本没有太多挑战,说是安逸稳定也好,说是止步不前也行,目前看来似乎工作难度不高,但谁知道这样的环境会不会消磨了人的斗志,通向平庸的未来呢?

刘颖大学毕业后,被师姐介绍到一家公关公司当助理。这是一家国际化大公司,工资待遇很不错,福利有保证,工作环境也很好。初出校门的刘颖很满足,在助理的岗位上无忧无虑地工作着。和国内一些不知名的广告公司、公关公司相比,国际化企业无论是人事制度还是工作方式都更加专业,更重要的是工作难度并不大,不需要开拓市场,不需要直接面对客户解决难题,也不需要对哪个方案负责任。刘颖自认为很稳定。

转眼三年多过去了。当刘颖现身边的朋友都在一步一步走上管理岗位的时候,自己却仍然在一线做着小助理的工作,这时候她才开始慢慢意识到:一直从事着简单的工作,表现自己的机会自然也少了很多,学习到新东西的机会也不多。再

加上自己一直安于这样的状况,并不主动积极地去争取,这几年来的收获甚至比当初进了小公司一工作就需要三头六臂、独当一面的同学要少得多。待遇当初和他们相比还有优势,现在看起来,却差了一截。

任何一份工作,都会有让人喜欢和不喜欢的部分。工作中的满足感、被认同感、个人兴趣、未来发展、薪资福利,工作时间……这些都需要综合考虑。待在温水中也不一定会被煮死,毕竟不是所有的温水都一定会烧开的。但待却一定会被消磨掉最初的志向和棱角,而逐渐远离梦想。

在家庭暴力案件中,专家们喜欢用青蛙效应来解释处于家庭暴力中的受害者一直不付与反抗的原因。他们就像水中的青蛙一样,他们被施暴者一次次虐待,逐步升级,不想和不敢反抗,哪怕是两败俱伤;他们一直处于温水中,每次受到侵害,默默忍让,或者接受了施暴者的忏悔,认为这样的情况自己还能忍受,还不至于被温水烫死,那么他

们就会一忍再忍,当温水终于煮沸后,他们就再也跳不出来了。

其实在温水环境中并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身在其中而不自知,混混沌沌,稀里糊涂。只要能随时保有自省的意识,保持清醒的头脑,有敏感度和警惕性,即便在温水中,也不是世界末日。

那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该如何避免青蛙效应呢?当今的社会,是一个科技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青蛙,就好像是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人。

我们要着眼未来,勤于思考新问题,勤于学习新的知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