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酷暑,几只口干舌燥的狐狸来到一片葡萄园,一串串又大又紫、晶莹剔透的葡萄挂满枝头。众狐狸馋涎欲滴,急不可耐地竞相跃起。无奈葡萄架太高,哥儿几个使出浑身解数,葡萄依然可望而不可即。
狐狸A在葡萄架下转了几圈,找不到可攀援之处,环顾四周亦无梯可用,于是摇了摇头,说了一句“这葡萄一定很酸”,咽了咽口水,哼着小曲走开了;狐狸B一边笑A没出息,一边高喊着“下定决心,不怕万难,吃不到葡萄死不瞑目”,一边跳个没完,终因劳累过度而死;狐狸C跳了几下吃不到葡萄,便发火地嚷:“谁把葡萄架搞得这么高?诚心跟老子过不去,真可恨!”葡萄主人听到狐狸的骂声,一锄头将其打死了;狐狸D愤愤不平地离开葡萄架,越想越憋气:“连葡萄都吃不到,活着还有什么意思?”于是它找了根绳子,将脖子一套自尽了;狐狸E闷闷不乐地回了家,整日愁眉苦脸,唉声叹气,最终抑郁成疾,患病而死;狐狸F借了一个梯子,爬上去摘了葡萄;狐狸G眼见着够不到葡萄,便心平气和地
在葡萄架子下守着,等葡萄熟透了自个儿掉下来,然后它再拿着葡萄籽儿去种葡萄。
同样是吃不到葡萄,但七只狐狸有七种不同的结局,有的含恨而终,有的抑郁成疾,有的借助梯子摘到了葡萄,有的自个儿种去了,然而产生这七种不同结果的根本原因则是在于这七只狐狸的七种不同的情绪和心态。
由此可见,情绪是十分重要的。相同的环境下,不同的情绪可以导致不同的结局。
关于情绪的掌控,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了著名的情绪ABC理论,A指的是Activati(事件) 的第一个英文字母,B是Belief(信念)的第一个英文字母,sequence(结果)的第一个英文字母。
情绪ABC理论认为,不是事件A决定了情绪C,而是对事件的看法B决定了C,埃利斯认为人性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人既可以是有理性的、合理的,也可以是无理性的、不合理的。当人们按照理性去思考时,他们就会很愉快、富有进取精神。
二、情绪是伴随人们的思
维而产生的,情绪上或心理上的困扰是由于不合理的、不合逻辑思维所造成,所以要改善情绪应从思维着手。
三、人具有倾向性,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或多或少的不合理思维,所以坏情绪是避免不了的。
四、人和动物的区别之一在于能使用语言交流,而思维需要借助于语言表现,因此不断地用语言重复某种不合理的信念,将导致无法排解的情绪困扰。
为此,艾利斯宣称: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件的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这也就是情绪ABC理论的基本观点。A是指诱发**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思维,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C是指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
通常人们会认为,人的情绪的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C。但ABC理论则指出,诱发**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件所持的思维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原因。例如,同样是在公交车上
被前面站的人踩到了脚,善解人意的甲觉得这肯定是由于公车上人太多太挤,对方不小心踩到了自己的脚,于是他善意地对着对方微笑,进而获得了对方的好感,最终与对方成为了好友。
而脾气暴躁的乙则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态度,他认为前面的人就是故意要踩他的,于是勃然大怒,和对方打了一架,结果两人都受了伤。
生活中关于情绪ABC理论的应用的例子是数不胜数的。
某知名鞋店的老板要两名推销员去非洲推销鞋子。第一个推销员回来后很失望、沮丧;第二个推销员回来后却异常兴奋。第一个推销员回来说,不行啊,非洲人不穿鞋子的,怎么推销得出去?第二个推销员回来说,太好了!非洲人都没穿鞋子,这么大的市场还没有人占领。
同样是遭遇到了失败,第二个销售员可以将这一次的失败看作是成功之母,从失败中挖掘出有用的信息,弥补自己的缺陷和不足,从失败中找出成功的诀窍,进而扬长避短,继续朝着成功奋斗,最终走向成功。相反,第一个推销员则会因为一次的失败而一蹶不振,从
此不再奋斗,放弃努力,最终流入平庸。
家庭关系中的ABC理论更能说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