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草原帝国 > 8匈奴首战告捷,月氏西迁

8匈奴首战告捷,月氏西迁

公元前3世纪末,匈奴成为一支令人畏惧的势力,第一次登上了历史舞台,同一时期秦朝完成了中国的统一。由于预感到了匈奴崛起的危险性,秦王朝的创立者秦始皇与他的部下蒙恬将军完成了长城的修筑。自公元前215年起,长城就一直起到了抵御匈奴、保护中国领土的作用,蒙恬于公元前214年前后将这些敌人赶出了今天被称为鄂尔多斯的地区,也就是黄河河套地区。但与此同时,在头曼单于(卒于公元前210年-公元前209年前后)的率领下,匈奴人继续着他们扩张的步伐,直到当时仍然聚居在甘肃西部地区的月氏首当其冲成为他们攻击的目标。

在东边,头曼单于的儿子,也是他的继承人冒顿单于(约公元前209年-公元前174年在位),打败了中国东北边境地区的另一支蛮族部落-东胡①。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秦朝灭亡和汉朝兴起之间的这段时间里,中原发生了内战,使得中原军事势力大为削弱,匈奴的冒顿单于抓住这个机会,于公元前201年入侵山西地区,围攻首府太原。为了赶走入侵的匈奴人,创建汉朝的高帝亲自赴太原御敌,不料却在平城附近的白登山(位于今天山西边缘地区的大同附近)被匈奴围困。汉高祖与匈奴协商,对匈奴蛮人做出了妥协,才最终解除了白登之围。并且,汉朝还把一位汉朝公主,其实

是宫女,嫁给了冒顿单于,就像后代诗人们的诗词中所吟诵的那样:可怜的“鹧鸪”被送给了“蒙

古的野鸟”。

大约在公元前177年或公元前176年,冒顿第一次对甘肃西部地区的月氏人给予了沉重的打击,他自称已经征服了月氏。后来,冒顿单于的儿子,也是他的继承人老上单于(约公元前174年-公元前161年在位),终结了月氏对匈奴的威胁,他用月氏国王的头盖骨做了酒杯,把月氏人赶出了甘肃,逼得他们继续往西迁居,这是有史记载的亚洲高原上的第一次民族大迁徙。

月氏这个名字只是根据它的汉文音译叫法而流传下来的。不过,长期以来,很多东方学者们更倾向于将月氏人与吐火罗人(这群人于公元前2世纪从突厥斯坦移居到了巴克特里亚②,这次民族迁徙使得希腊史学家们对他们有了一些认识)以及希腊史学家们所说的印度-塞种人联系在一起。按照这种分类方法,吐火罗人与印度-塞种人就是同一民族在所生活的两个不同时代里所使用的两种名称,这个民族被认为与斯基泰人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也有可能属于印欧人种,得出这种结论主要是基于以下事实:公元2世纪前后,地理学家托勒密写道,在今天中国甘肃西部地区(根据中国史家们的记载,月氏人早在公元前2世纪初就已经在这一地区建立了国家),有一群塔沟里人

、一座塔沟里山和一个塔沟拉城。此外,斯特拉波(古希腊地理学家)提到,吐火罗也是从希腊人手里抢得大夏的各民族中的一个,中国的史学家们表明月氏人在同一时期到达了他们迁徙的终点,停留在了大夏的边境。这两种一致的发展进程似乎为史学家们的说法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他们认为中国史籍中记载的月氏就是希腊史学家提到的“吐火罗”,是梵文手抄本中的“Tukhara”,也是后来罗马帝国时期的“印度-塞种人”。此外,直至公元5世纪和公元8世纪,居住在塔里木盆地北部边缘地带的绿洲的人们仍然说着印欧语,即便塔里木北部边缘地区不是早期月氏人的领地(因为这些月氏人被证明是甘肃本地人),至少在当时也有一部分属于生活在吐鲁番、焉耆和库车等地的部落,这些部落多多少少与月氏人有些亲属关系。虽然今天的语言学家们乐意将这些印欧语称为龟兹语、焉耆语等,但直到最近,他们仍然把它们称作吐火罗语。不过,在历史的开端,说印欧语的部落很有可能向远东前进了很远的一段路程。这种假设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因为似乎在公元纪年之前,与斯基泰-萨尔马提亚人有密切关系的民族,就已经居住在了西伯利亚西部地区,或许还扩展到了米努辛斯克地区,而在阿赫门尼德王朝时期说着东伊朗语的塞种人也定居在了天山南麓与

北麓的费

尔干纳和喀什噶里亚一带。因此,当时印欧人种应该遍布于突厥斯坦的大部分地区,生活在喀什噶里亚附近的那些印欧人种是东伊朗人,而在酒泉、库车的印欧人种则是吐火罗人。月氏人等同于吐火罗人。

然而,根据中国史学家所提供的早期资料,在这些边疆地区,印欧人种首次遭遇了失败。我们已经知道的事实就有这样一个,即冒顿单于率领匈奴人重创了月氏人。他的继承人老上单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