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02年,汉朝将领李广利率领六万汉军,从敦煌出发,进击大宛(费尔干纳),这是一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激进的远征。当他抵达大宛的时候,大军只剩下了三万人。为了拿下大宛的都城,可能是苏对沙那,也就是今天的乌拉秋别,李广利采取了引水改道的方法,直到大宛人进贡了三千马匹,他才退兵。
与此同时,北方的匈奴人并没有完全消停下来,在汉武帝统治时代的晚
期,发生了与瓦卢斯之灾④相似的灾难**件,当然这一场灾难远没有瓦卢斯之灾那么严重。一位年轻的汉军将领李陵,打算发起一次深入蒙古的远征。他率领五千步兵从额济纳河北部支流的居延⑤出发,离开汉地,朝着正北的翁金河方向行走了30天,到达浚稽山(无疑靠近人们所说的“塔普施山”)之后,他才发现自己已经陷入了八万匈奴士兵组成的包围圈之中,匈奴的骑射手们开始追赶这一小队汉军。李陵率部往汉地边
境撤退,那些游牧骑兵却紧紧咬住
他们不放。“一日五十万矢皆尽,即弃车去。士尚余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⑥然而,当汉军士兵撤退到距离汉地边境不超过30英里的地方时,悲剧发生了。汉军“抵山入峡谷,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到了晚上,李陵打算借助夜色的掩护深入匈奴阵营偷袭,杀死单于,但刺杀行动以失败告终。他只好命令士兵们各自逃命。除了400人突围成功,活着回到汉地之外,包括李陵在内的其他人都被匈奴人抓去了。汉武帝听说了这件事,极为恼火。史学家司马迁曾为勇敢的李陵辩解,试图挽回他的声誉,却因此而被武帝处以残酷的刑罚。“李陵之祸”发生后的一段时间里,汉朝暂时放弃了对盘踞于蒙古的匈奴进行反击的政策。不过,因为这场祸事遭殃的只不过是一支小的汉军队伍,它并没有殃及整个甘肃边境的安危。
后来所发现的这一时期的匈奴文物都来自外贝加尔地区。就像前面提到的,在特罗伊茨科萨夫斯克附近发现的德瑞斯图伊斯克墓中,发现了西伯利亚的青铜饰牌,根据发行于公元前118年以后的一些汉代钱币可以确定这些饰牌的年代,而赤塔古墓中找到的文物,根据默哈特的鉴定,它们属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外贝加尔地区在当时成为匈奴人的物资供应地,当秋天到来,游牧民们进攻鄂尔多斯盆地时,就会从外贝加尔带走军需补给。
在接下来的一个时期里,无论是在长城脚下,还是在蒙古,匈奴与汉朝都没有公然作战,不过双方仍然为得到塔里木盆地北边的各个绿洲而进行着争夺,目的是控制丝绸之路。公元前77年,罗布泊的楼兰王被杀,楼兰国联合匈奴,企图摆脱汉朝的控制,中原移民被集中安置在伊循⑦。汉宣帝统治时期(公元前74年-公元前49年),汉朝势力范围的扩张在塔里木盆地取得了决定性的进展。汉宣帝主张:“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⑧
公元前71年,汉朝派校尉常惠⑨前往伊犁
河流域帮助乌孙对付匈奴。公元前67年,曾是匈奴追随者的吐鲁番国(即车师国)被汉朝将军郑吉⑩降伏。公元前65年,另一位汉军将领冯奉世推翻了莎车国王的统治,使这一片绿洲成为大汉的疆域。事实上,第二年(即公元前**年),汉军刚撤离,车师国就马上与匈奴站在了同一阵线,不过,公元前60年,郑吉重新攻占了车师国。郑吉在焉耆南部的渠犁设立了一个重要的军屯之后,驻扎在焉耆和龟兹之间的乌垒,保护并监管着整个塔里木地区。
自此,汉朝从匈奴人手里抢到了对丝绸之路的控制权。照理说,即便反抗无济于事,匈奴人原本也应该与汉人对抗一下。实际上,自公元前60年起,匈奴内乱就不断,他们的战斗力已经大为削弱,因此没有进行抵抗。匈奴的呼韩邪和郅支两人野心勃勃,都想要成为单于。公元前51年,为了寻求汉宣帝的支持,呼韩邪亲自前往长安朝廷,表示愿意归顺于汉朝。从公元前49年起,在汉朝的保护下,呼韩邪终于战胜了竞争对手,成为胜利者,并于公元前43年被安置在他的大本营鄂尔浑。公元前33年,这个已经被汉朝降伏的匈奴人来到长安朝见天子,得以迎娶汉朝公主(王昭君),这一至高的待遇让当时所有蛮族羡慕不已。
夺权失败的郅支,把自己在蒙古的地盘留给了那位依附于汉朝的呼韩邪,继续向西撤退,于公元前44年迁往今天俄属突厥斯坦碰碰运气。在迁徙的路途中他打败了伊犁河流域的乌孙人,把额敏河畔的呼揭人和咸海草原上的坚昆人收归旗下,使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