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草原帝国 > 13班超收服塔里木盆地

13班超收服塔里木盆地

给的情况下,他们不得不把装备上的皮带煮熟了吃。就这样,他与身边的一小部分人坚持抗争到了最后。然而,由于塔里木地区经常发生叛乱,要维持西域那些小国对汉朝的臣服需要付出巨大代价,朝廷感到胆怯,因此刚即位的汉章帝下旨班超和耿恭撤离塔里木盆地。不过,班超意识到,这个时候撤退就意味着把这一地区拱手让给匈奴。所以,刚一撤退到于阗,他就改变了主意,决定抗旨,再次回到疏勒。就在他离开的短暂时间里,疏勒已经被龟兹人占领,也就是说,它落入了亲匈奴的人手中。班超砍了龟兹头目们的脑袋,回到他在疏勒的处所,决定再也不离开那里。公元78年,形势开始对班超有利,从疏勒、于阗乃至于远方的康居(粟特)等地召集或征幕的士兵,补充了班超的兵源,他夺取了阿克苏和吐鲁番地区,“斩首七百级”。与此同时,驻扎在甘肃的汉军从匈奴人手中重新夺回了吐鲁番的车师国,斩首3800人,缴获牲

畜37000头。北方的蛮族惊恐溃逃。在班超和耿恭这样的对手面前,匈奴人总算是得到了一次沉

重的教训。

为了说服胆怯的朝廷,在呈报给皇帝的奏章中,班超讲述了自己在西域的经验。他写道,那些被文人学士们谴责为没必要的边境战争,实际上是最切实际的防卫举措,这样做能在很大程度上使大汉的疆土免于遭受匈奴人的定期入侵,“取(西域)三十六国,号为断匈奴右臂”。而他的制敌方法,可以简括为一个著名的策略:“以夷制夷。”事实证明这种方法的确有效,每一块新征服的绿洲都能为他提供由当地人组成的队伍,对付那些还处于叛乱中的绿洲。借助于这些当地人的帮助,他完成了对整个塔里木盆地的征服。真正的汉人只有一小部分,他们是一些为了在战乱频繁的边疆建立功勋而到来的勇敢者或从军的人。这一地区为他们提供了生活给养,他们保卫这一地区,防止匈奴的游牧部落再次来袭。班超解释说:“臣见莎车、疏勒田地肥广,草牧饶衍,不比敦煌、鄯善间也,兵可不费中国而粮食自足。”班超与达西亚的征服者图拉真(罗马帝国皇帝)生活于同一时代,他的军事思想与图拉真不谋而合。

班超的志向是要把匈奴人赶回蒙古地区,使他们无法从丝绸之路抢夺食物和攫取财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先后平息了公元80年和公元87年发生在疏勒的叛乱,以及公元88年发生的莎车叛乱,并与伊犁河畔的乌孙人结成了同盟。班超对蛮族人的心理了如指掌,再加上他所派出的探子传回来的情报,他每次都能大胆地、出其不意地给予敌人沉重一击。公元84年,班超所扶持的疏勒国王忠,竟然伙同莎车人、康居人(粟特人)和月氏人(或称印度-斯基泰人)一起叛乱。忠被班超赶出了疏勒之后,于公元87年假装愿意归降,请求班超接见。忠带了一支骑兵精锐,企图在班超接见他的时候出其不意地袭击班超。班超将计就计,假装相信他的诚意,设宴款待他。然而,“酒过一巡”,班超马上抓住忠,砍了他的脑袋。与此同时,埋伏在周围的汉军立刻跳了出来,将忠所带来的随从一网打尽。公元88年,班超准备进攻莎车,这时候他率领的人马相当少(其中汉军与于阗招募的援军各半),而莎车从龟兹以及邻近城市招来的援军却达到了五万人之多。晚上,班超假装败退,然后又急行军杀了敌人一个回马枪,猛攻莎车,砍了敌人五千头颅,迫使敌人投降。

平息了莎车叛乱,仍然处于叛乱之中的只有龟兹和焉耆,他们从蒙古的匈奴人以及月氏人中寻找着同伙,意图与汉朝为敌。当时印度-斯基泰人的贵霜王朝已经相当强大,统治着阿富汗地区和北印度,贵霜皇帝(可能是迦德菲塞斯一世)因为求娶汉朝公主遭遇拒绝而心怀不满,于公元90年,派出一支远征军前往帕米尔山区东北部,支援龟兹与班超作战。班超在半路上切断了这支军队与龟兹人(他们可能为这支援军储备食物)会合的所有通道,然后跑得

无影无踪。这些印度-斯基泰人在没有给养的情况下,冒险行军于喀什噶里亚地区无穷无尽的小路上,最后却能全身而退,他们真该谢天谢地了。龟兹首领们栽了个大跟头,好在有惊无险,有了这次经历他们也变得聪明起来,选择了在公元90年重新与汉朝建立起友好关系(这是月氏人常用的一套)。

公元**年-公元90年,汉军将领窦宪和耿秉在与北方蒙古的北匈奴人作战中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后车师(古城)和前车师(吐鲁番)的两位国王马上恢复了他们与汉朝的联系。公元91年,汉军将领耿夔再次给予了匈奴致命的打击。他率军进入蒙古地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