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游牧部落建立的政权层出迭见,却又都在短时间内一个接一个崩溃,唯一没有昙花一现的只有拓跋部。一方面它自身的力量不断增强,另一方面它又持续吸收着其他部落的力量,从而成功地在华北维持较长时间的统治。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们与法兰克人的情况非常相似。勃艮第人、西哥特人和伦巴德人所建立的王国先后消亡,在他们的废墟上,幸存的法兰克人建立起了加洛林王朝,这是一个注定要把古罗马与日耳曼民族的当下联系在一起的王朝。拓跋部取得了与法兰克人相似的成就,当拓跋部统一了华北地区的其他突厥-蒙古政权之后,他们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汉化了,以使自己的民众和政权融入汉人群体之中。此外,他们极力推崇佛教,这让我们联想到墨洛温王朝和加洛林王朝的人们对***的热诚。法兰克人曾以罗马传统的捍卫者自居,抵制日耳曼人新的入侵浪潮,拓跋人也像法兰克人的“莱茵河防线”一样守卫着黄河,阻挡着那些来自草原上更遥远地区的、仍然未开化的蒙古游牧部落的入侵。前面说过,公元
3世纪末,拓跋部(疑似突厥种)在山西最北端的大同一带定居下来,首领拓跋珪(公元3**-公元408年在位)相当有魄力,他陆续从后燕慕容氏手里抢走了不少城池,公元396年攻占晋阳(今山西太原),公元397年夺取中山(今保定南部的定州),公元398年占领邺城,他的部落因此而交了好运。后来他以三国时“魏”的名称命名自家的朝代,史称“北魏”,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于是,北魏拓跋氏的疆域包括山西到河北,直至黄河边的大片地区。
一个新崛起的蛮族部落-柔然,对拓跋氏***的王朝造成了侵略威胁。柔然也被拓跋氏称作“蠕蠕”,这个称呼语带双关,含有“令人生厌的蠕动的昆虫”的意思。根据语言学家们的观点,柔然也跟古代的鲜卑人一样,是一支真正的蒙古游牧部落,还有观点认为他们曾与鲜卑人有过接触。公元402年前后,柔然人在首领社仑的带领下,降伏了经常跟他们作对的高车部落,从而改变了本族的命运。关于高车人,有人认为他们生活在科布多和乌伦古河附近,还推测他们可能是铁勒人和回鹘***的先祖。在当时,东自靠近高句丽边境的辽河流域一带,西至额尔齐斯河上游和焉耆周边地区,再加上戈壁的整个北部地区,全都是柔然的势力范围。我们所知道的“汗”或“可汗”的称号,已知的最早使用者,正是这些柔然统治者;因此,这些称号必定是蒙古语中的叫法,它取代了原匈奴的“单于”称号,所以我们可以假设“单于”是突厥语里的说法。
面对这个新崛起的游牧部落建立的强大国家的威胁,华北的拓跋氏王朝或者说北魏的统治者们,决定出击,拓跋珪率部穿越戈壁,发起了一系列反击。公元402年,拓跋
珪打了一个大胜仗,把柔然可汗社仑赶出了黄河河套地区,极大鼓舞了士气。拓跋嗣(公元409年-公元423年在位)在做好长城一带边防工作的同时,又进一步扩大了在南方的势力范围,于公元423年夺取了东晋王朝的大城市洛阳,以及河南所有归洛阳管辖的地区。拓跋焘(公元424年-公元451年在位)继承了他父亲拓跋嗣的皇位,但刚一继位就遭到柔然入侵。他于公元424年打退了柔然,第二年(公元425年)率骑兵纵穿戈壁,发起了对柔然的反攻,目标直指柔然可汗设在鄂尔浑河附近的牙帐。接着他攻向了另一个蛮族王国,也就是赫连氏匈奴人在陕西建立的夏国。公元427年,拓跋焘给了夏国都城(也就是王庭)统万城(位于今陕西北部志丹县的保安附近)一个措手不及的打击,而他的将领们则于公元426年开始攻打长安城。到公元431年时,拓跋氏终于消灭了赫连氏夏国,将陕西收归囊中。又过了几年(公元436年),拓跋焘的军队像灭掉赫连氏夏国一样消灭了慕容氏北燕,吞并了他们的领地。公元439年,拓跋焘继续西进,从姑臧或甘州攻占了建立在甘肃的北凉国。北凉王室原本是匈奴人,复姓沮渠,自公元397年起定居在甘肃,被拓跋焘灭国后逃到了吐鲁番,在公元442年至公元460年一直控制着吐鲁番。
原北凉领土被北魏兼并,至此突厥-蒙古人在华北地区建立的所有王国都被并入了北魏,拓跋氏完成了对华北的统一。至此,北魏是除了建立在建康(类似于东罗马帝国的拜占庭)的中原南朝外,唯一的王朝。这情形与公元8世纪的罗马非常相似,事实上那时候的罗马被法兰克人和拜占庭帝国瓜分了;法兰克人征服了西欧,灭掉了其他蛮族建立的王国,而拜占庭帝国仍然是东欧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