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地割让给他,这片地区南北跨度从今天的贝尔格莱德到斯维什托夫,东西则自多瑙
河一直延伸到尼什。
公元451年1月至2月,阿提拉在匈牙利草原集合自己的部队之后,进军高卢,聚集莱茵河右岸的日耳曼人也加入了他征战高卢的队伍。他的部队在渡过莱茵河后,开始攻击当时仍由罗马贵族埃提乌斯统治的部分高卢地区。4月7日,阿提拉在梅斯城里纵火,接着又围攻奥尔良。7月14日,埃提乌斯掌握的罗马军队和隶属于狄奥多里克国王的西哥特军队前来援救,解除了奥尔良之围。阿提拉率部往特鲁瓦方向撤退。公元451年6月底,驻扎在特鲁瓦以西莫里亚库斯的阿提拉,与罗马人和西哥特人展开了一场激战,他继续前进的步伐被阻止住了,尽管这一仗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战局,但它至少暂时使西方世界免遭侵占。
这一仗结束后,阿提拉退回到了多瑙河畔,整个冬天都待在那里。公元452年春,阿提拉重整旗鼓,展开了对意大利的进攻,但是阿奎莱亚城久攻不下,拖住了他前进的步伐,在耗费了很长时间之后才最终攻陷了这座城,并摧毁了它。接下来他攻占了米兰和帕维亚,叫嚣着要攻占罗马,当时的罗马帝国的皇帝瓦伦提尼安三世闻风而逃。不过,阿提拉并没有挺进当时西方世界的中心罗马,而是接受了罗马主教圣利奥一世的劝阻(公元452年7月6日),利奥一世承诺交纳贡赋,并把罗马公主霍诺丽亚嫁给他。于是阿提拉再次退回潘诺尼亚,最终于公元453年在那里去世。
记载了哥特人历史的约尔达尼斯给我们留下了一幅阿提拉画像,这幅画像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画中的阿提拉有着典型的匈人相貌:矮个子、宽胸膛、大脑袋、深陷的小眼睛、塌鼻梁。皮肤黑得像炭,留着几根稀稀拉拉的胡子。阿提拉发火的样子让人感到恐惧,而制造这种恐惧正是他用来震慑政治对手的一种武器。从他身上,我们的确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历史学家们所描述的六朝时期入侵的匈奴人的自私和狡猾。他说话的时候常常故意加强语气,或者话语里隐含着威胁,这是他战略的第一步;而他进行系统性的破坏(比如阿奎莱亚城被阿提拉的铁蹄夷为平地,这座城市从此再也没有恢复过来)和***的初衷其实是想要给他的对手们一个教训。在约尔达尼斯和普里斯卡斯的描述里,我们看到了他的另一面,他被自己的臣民看作是公正而廉洁的法官,对下人非常慷慨,对那些真正归顺于他的人也很和气。尽管他的那些蛮族同伴过着奢侈的生活,他却依然过着简朴的生活,当其他人用着金子做的餐具时,他用的仍然是木质的浅盘子。在同一份史料里,他除了具备这些特质,还有一些其他的特点,比如,他很迷信,盲目轻信身边的巫师;酷爱烈酒,每逢庆典必定酩酊大醉。不过,他时刻非常防备着围绕在他身边的大臣和书吏们,比如奥格瑟斯这样的希腊人,以及奥里斯特斯这样的罗马人,还有埃德科这样的日耳曼人。最让人称奇的是,这位游牧部落领袖的典型特征是他有
着灵活而多变的政治手腕儿,
而不是动不动就与人厮杀。即便参战,他的表现也让人感觉到他首先是一位指挥官,而不是一员冲杀战场的猛将。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尊重法律,因此才会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外交借口。他所拥有的这些品质加上他照章办事的行为,使得他无论什么时候出现都能使正义站在他那一边。这些品质使人不由得想起草原帝国的另一位缔造者,又一个草原骄子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缔造的虽然是蒙古人的帝国,但他的麾下不仅聚集着蒙古游牧民,还网罗了不少来自亚洲高原的***和通古斯人;阿提拉帝国的构成也像成吉思汗的帝国一样,虽然主体是匈奴人(可能是***),但同时也吸纳了萨尔马提亚人、阿兰人、东哥特人、格庇德人以及分布在乌拉尔山和莱茵河之间的其他异族人。帝国衰亡的隐患就埋藏在这里。公元453年,阿提拉去世,他一手创建的凝聚了各个民族的帝国也随之迅速土崩瓦解。首先起来反叛的是东哥特人和格庇德人,他们与匈人在潘诺尼亚进行了一场大战,匈人战败,阿提拉的长子艾拉克被杀(公元454年)。
后来,阿提拉的另一个儿子邓吉西克(也可能名叫“丁兹吉克”)带着匈人往俄罗斯南部地区撤退。阿提拉其他的几个儿子厄尔纳克、恩勒德扎尔和乌金杜尔则找罗马人要土地,罗马人把多布罗加(或“杜布鲁亚”)给了厄尔纳克,其他的两位则被安置在了梅西亚。邓吉西克率领匈人在多瑙河下游附近发起了对东罗马帝国的进攻,不料兵败被杀。阿提拉之子邓吉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