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断送了大唐王朝的这次内乱,始作俑者是名叫安禄山的唐朝官员。安禄山是蒙古族契丹人,这个野心勃勃的叛乱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接连占领了唐朝的两座都城,即洛阳(公元755年)和长安。唐玄宗被迫逃往四川。玄宗的儿子临危即位,是为肃宗皇帝(公元756年-公元762年在位),为了平定叛乱,保住唐王朝,他向当时统治着蒙古的***语回纥人求援。
前面已经讲过,回纥人于公元744年取代了后突厥在蒙古的地位。回纥可汗磨延啜(又被称作“葛勒可汗”,公元745年-公元759年在位),欣然答应了肃宗的求援,礼尚往来,肃宗也答应将唐朝公主嫁给他。公元757年,回纥军队从蒙古南下,积极配合大唐帝国的军队,从叛军手里夺回了都城洛阳。肃宗感谢回纥军的援助,对他们的首领大加封赏,还答应每年给回纥绢帛两万匹。
但是,唐朝的内乱并没有完全平定,因为还有其他威胁到唐王朝统治地位的起义相继爆发。不仅如此,继磨延啜可汗之后新的回纥可汗牟羽(公元759年-公元780年在位)也不再像他的前任那样帮助唐朝,他一开始就打算利用唐王朝的内乱浑水摸鱼,后来又受到叛军使者的蛊惑,准备与叛军合作,甚至还率军向唐朝进发。不过在半路上,经过一位足智多谋的唐朝外交官员的劝说后,牟羽可汗改变了主意,转而与唐朝结盟,以唐朝的名义从叛军手中夺回了洛阳(公元762年11月20日)。他还故意在洛阳城里劫掠了一番。虽然从客观上来讲,牟羽可汗毫无疑问解救了危难中的唐王朝,但同时,这个欲壑难填的盟友对于唐朝来说也是极其危险的。直到公元763年3月,唐朝才终于送走了这位牟羽可汗,让他离开中原踏上了归途,回到蒙古的领地。
在洛阳逗留的那段时间里,回纥可汗牟羽的精神世界产生了重要的变化。而给他的精神世界带来变化的,是他在洛阳认识的那些摩尼教教士(基本
可以确定是索格狄亚那人)。在这些教士的影响下,他皈依了摩尼教,并且在回去的时候把他们也带回了蒙古。摩尼教是一种古波斯宗教(基于难以理解的马兹达-***的综合教义而产生,在伊拉克和伊朗都遭到阿拉伯人打压),因为牟羽可汗而意外交到了好运,它成为当时蒙古地区的君主、大唐的盟国、势力仍然处于鼎盛时期的回纥帝国的国教。在哈拉巴勒嘎斯一座石碑(即九姓回鹘可汗碑)的碑文里,牟羽可汗被称为“来自摩尼的人”。一位身份尊贵的摩尼教高僧慕阇(粟特文“Mojak”,帕拉维文“Moje”)担任回鹘新国教的主教,在回鹘汗国内建起了自己
的任所。摩尼教的教士们很快对回鹘汗国的政治造成了极大影响。写于这一时期的一本唐代笔记里,记载了这件事:“回鹘人用摩尼教教条来处理**。”
在后继的可汗们的努力下,回鹘帝国在中亚的统治势力得以继续保持。回鹘可汗合骨咄禄(公元780年-公元7**年在位)向唐朝求娶公主。对于这些与他们结盟就可以保全自身、与他们为敌就会招来灭亡灾难的***,唐朝又怎么可能不答应他们的要求。于是大唐王朝与回鹘可汗平等地谈判,对比过往中原王朝与蛮族的关系历史,这绝对算得上一大新鲜事。
哈拉巴勒嘎斯的石碑碑文里还列举了其他一些可汗的名字,他们的称号都带有各自的特征:爱登里逻汩没密施俱录毗伽可汗(公元7**年-公元790年在位),爱腾里逻羽录没蜜施合胡禄毗伽可汗(公元795年-公元805年在位),腾里**俱录毗伽可汗(公元805年-公元808年在位)以及爱登里啰汩没蜜施合毗伽可汗(公元808年-公元821年在位)。这座石碑立于鄂尔浑河左岸的哈喇巴喇哈森附近,碑文用汉文、突厥文和粟特文三种文字刻录,内容是歌颂回鹘最后的这位“天可汗”。他也曾向唐朝求娶公主,但由于一些事情耽搁,唐朝公主嫁给了他的
儿子、继承者登啰羽录没蜜施句主毗伽可汗。这位新的可汗自公元821年起统治回鹘,直到公元824年。
随着摩尼教一起传入回鹘的,还有***、马兹达哲学、波斯艺术等,因此,摩尼教的传入必定对回鹘的文明做出了贡献,正如哈拉巴勒嘎斯的碑文里所说:“薰血异俗,化为蔬饭之乡;宰杀邦家,变为劝善之国。”在唐朝的回鹘使者们,在不同的时期(公元770年、771年、807年),都致力于保护已经在中原建起的或准备建立的摩尼教团。公元768年,回纥可汗得到唐朝皇帝(唐代宗)的许可,允许摩尼教徒在唐朝境内布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