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是一次对正跑道,其次是对好下滑点,再次才是调整速度。
方向很正,飞机正对着跑道;左右位置也是好的,正骑在跑道延长线上;高距比也正常,比1:10的标准略高。这也是我们的习惯做法,就是“上段线不能低,下段点不能靠前”。下滑上段如果下滑线做低了,会造成后段速度小、高度低,导致飞机目测靠后和方向偏差不易发现;下段如果下滑点靠前了,也就是我们刚飞歼五时易犯的100米下滑点靠前的毛病,会导致“拉开始”走上线,拉平高,不敢收油门的话就会造成着陆速度大,收太多的话又会造成着陆速度小,火候很难把握好。所以,四转弯改出的基本原则就是“宁高勿低”,甚至要特意做的比正常稍高一些。用一些老教员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四转弯改出就‘硬梆梆’的,看起来就放心!”
用这种高吊线下滑的确是比较舒服,看跑道好看,方向好修正,速度也不难调整。但是要注意的就是下滑转速不能带大了,速度要早调整。所以,我在飞机下滑状态稍微稳定下来后,就把油门进一步收到了教员所说的6700转∕分,开始控制飞机保持350~370公里∕小时的速度等速下滑。
四转弯改出后的下滑注意力分配,与四转弯进入之前的“跑道——高度——速度”不同,已经不需要过多看高度表了,因为一是高度一直在下降,是个变化的过程,再多看意义不大;二是判断高度需要以目测为主,高度表只能是作为参考了。所以四转弯改出后的注意力分配是循环检查“跑道——速度——转速”、“跑道——速度——转速”。看跑道,是为了判断并保持下滑线、下滑点以及下滑方向;看速度,是为了调整控制适宜的下滑速度;看转速,是为了保持能够维持所需速度的转速。转速不固定好了,速度就是假象,一会儿就会改变的。
飞机稳稳当当地对向机场下滑,镜片1∕2处牢牢地“卡”住了跑道头,机头就像一把锥子,“扎”在了跑道头后面50~70米处,几乎是一动不动。如同一只丹顶鹤,张开双翼,几乎纹丝不动,非常优雅地滑向一泓平静的湖水。湖面也是微澜不惊,更显安详静谧。
高度缓缓降低,300米,200米,已经到150米了,非常顺利。指挥员一句话都没有说,这既是考核的“两不”要求:“不指挥,不提醒”,同时也说明我做得还可以,无需指挥员说话了。说是“两不”,但是在你做不好的情况下,指挥员还是要说的。因为一是偏差大了起落会很难看,影响航校的面子;二是偏差大了就会危及飞行安全,导致严重后果。
“注意防止下滑点前移!”指挥员没说话,我自己在心里先说了,这是我在对自己进行心理暗示。通过十几个加工起落的“带着问题去飞”,以及无数次的地面徒步演练,我已经有了深刻的记忆,并且形成了条件反射。高度到100米时,我又暗示自己:“稳住,稳住,不要动!”然后按照教员教我的“高度100米时要有意把点往后对一对,这样‘拉开始’有拉头”的技巧,又有意向前稳了一下杆,把下滑点向后移了20~30米。即刻,我感到飞机突然加快下沉,地面忽地向我迎面扑来,“平静的湖面”变成了“嶙峋的山谷”,脚下的戈壁滩看上去已不再平坦,一些沟壑和干涸的河床居然刀刻斧凿一般,面目狰狞,咄咄逼人,仿佛地底怪兽张开了犬牙交错的血盆大口,想要吞噬掉任何敢于低高度掠过上空的东西,无论是小鸟还是飞机。
“不要紧张,不要紧张,都是正常的!”我进一步暗示自己,防止一紧张猛带一杆,把下滑点拉到前面去,又犯了初飞歼五时的毛病。咬紧牙关,硬着头皮,继续往下下!
为什么既然已经克服了歼五100米下滑点靠前的问题,但在考起落时又会对正常的印象感到不舒服、差点又犯了老毛病了呢?这主要是因为歼五和歼教五两个机型印象的混淆和干扰,用《飞行心理学》上的术语来讲,就是“飞行技能的负迁移”。不同的飞行技能之间存在着相互的影响和干扰,如果前一种已掌握的飞行技能,对后一种飞行技能的掌握起到促进和帮助作用,那就叫“飞行技能的正迁移”;相反,如果起到的是扰乱和削弱作用,则称之为“飞行技能的负迁移”。毕业考核的前几个飞行日,我们是歼五、歼教五混飞了,尤其是最后两个飞行日,我飞的全是歼教五。所以,在脑海里歼教五的下滑印象占了主导地位,并在考起落时对歼五产生了飞行技能的负迁移。
道理都明白,但是在高速下滑的飞机里面实际做好可并不是一件易事啊!因为,从四转弯改出到飞机落地,总共不过才区区的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