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舆城外,刀枪林立。
接到黄巾军抢渡白水河的消息,可把王允高兴坏了,他一方面发出征调令,征调汝南各县乡勇,火速赶往平舆集中,一方面带领豫州官兵亲赴平舆,坐镇汝南,企图把彭脱黄巾军一举歼灭在平舆城下。
王允本来是朝廷侍御史,黄巾起事,汝南太守赵谦兵败,朝廷震惊,为了迅速镇压黄巾,朝廷特别选拜王允为豫州刺史,同时征辟尚爽、孔融等名士担任王允的从事,率领重兵讨伐黄巾军。
在镇压谯郡、葛坡等地黄巾军时,王允初次领兵打仗,便充分展示了他非同一般的文韬武略。预先,王允广泛征求从事和普通官兵的意见,设计了周密的作战方案;战斗过程中,王允亲自披挂上阵,大显身手,彻底击溃了谯郡、葛坡等地的黄巾军。
信心满蓬的王允并没有把彭脱、黄邵放在眼里,到达平舆后,得知彭脱、黄邵正在西华、征羌、汝阳一带大肆抢劫,便决定带领一万多豫州官兵,五万多乡勇前去拦截,防止彭脱、黄邵逃往汝南南部。
又是一个大好的睛天,天空中没有一片云,没有一点风,头顶上一轮烈日,所有的树木都无精打采地、懒洋洋地站在那里。而王允此时却意气风发,这可是个出兵的好兆头,清癯的脸上露出淡淡的笑容,不高的身材立在马上倒也有几份英武,左手轻抚着开始发白的胡须,双目炯炯有神,扫视着他的军队。
“出发。”
王允得意地一挥手,浩浩荡荡的豫州官军和汝南乡勇就往北进发。作为一个文官,指挥千军万马作战,心中的豪情由然而生。他似乎看到了立功的机会,在他看来,彭脱、黄邵经过长社、阳翟之败,肯定是残兵败将,仓慌逃命,黄巾军根本无还手之力。
因而,他作出了他一生中最错误的决断,竟然放弃汝南坚固的城墙,带着七万多官兵和乡勇,向彭脱、黄邵大军迎了上去。
他这样做也是有道理的,主要是担心彭脱、黄邵不攻平舆,绕道而过,直接逃往汝南南部。一旦黄巾军逃过平舆,那就糟了,到时候黄巾军背靠大山,脚踏慎县、汝阴等地,要想剿灭他们,难度更大。
王允手下的豫州官兵,多少都经历过战阵,这也是他有信心与波才作战的保证。
从事孔融可是个天下闻名的大神童,孔子的二十世孙,四岁让梨的故事传诵了几千年。也是当代的大名士,聪明机智,才华横溢,自视甚高。不过他的主要才智都表现在彰显儒术、荐举贤良、吊死问生等方面,至于说到用兵打仗,这位大名士可就出尽洋相了。他对于王允的冲动,不仅没有规劝,反而更加卖力的鼓劲。
“彭脱、黄邵乃黄巾贼首,剿灭他们,大人当立不世之功,名震天下,万古流芳也。”
尚爽倒是个谨慎小心之人,虽然也是当代名士,与他们两人相比,功利心倒是小了许多,也不大愿意冒险,觉得还是稳打稳扎的好。
“大人,那彭脱、黄邵黄巾军在颖川大肆抢劫,又抓了不少的青壮,如今粮草充足,士兵已达十万之众,且久经阵战,彪悍异常,实乃一伙妄命之徒,我们还是依城据守的好。”
此时的王允已经被几场胜仗冲昏了头脑,哪里听得进去这话。朝廷最负盛名的大将皇甫嵩、朱隽一败再败,而自己百战百胜,这说明自己就是大将之才。尚爽的话让他心里颇有些不痛快,脸上也有些不悦。
“那彭脱、黄邵兵败而逃,惶惶如丧家之犬,还敢与我们决战吗?何况他后面还有幽州义军的追兵,他敢停下来与我们纠缠吗?”
王允义正严辞,把尚爽问得说不话来,脸上一阵红一阵白,悻悻地走开了。也难怪,自从王允领兵以来,哪一次看错了呢,他总是判断准确,用兵如神,一次又一次地战胜黄巾军。
那些官兵将领们也面露嘲笑,不屑地看着尚爽,仿佛在看一个胆小鬼一样,让尚爽的自尊心掉到了地上。他再也不敢说什么,乘乘地跟着王允出发了。
这管怎么说,王允也是个才子,多少也懂得打仗,虽然没有受过什么军事训练,可是古代的兵法书还是自学过几本,也算是自学成才。当斥侯准确地告诉他彭脱、黄邵的位置后,他带着近七万人马迅速占领了通往汝南的必经之路——王家坡。
要说王允选择的这个战场,还真是不一般的高明。那王家坡是汝南北部通往汝南官道上的一座大土坡,虽然不是很高,但毕竟是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如果守备得当,彭脱、黄邵定然逃不过一劫。
王允有充裕的时间来摆兵布阵,按照他从书本上学来的阵法,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