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嵩铮铮的看着一行人,想到自己数万大军受困,竟然是被这数百军士扭转了战局,顿时心里如打翻了五味瓶,不知道是什么滋味。虽然不愿相信,但毫无疑问,这次救了自己的正是这眼前这点兵马。刚才战局官军不会即败,但也会损兵折将。自己的挚友卢植前不久传信说黄门左丰索贿不成,恐遭所害。若自己再战不利,恐怕会和卢植一并遭贬,到时别说替他求情,自己能不能自保都成问题了。但现在战局突转。黄巾遭此大败,相信再无力回天。自己功报朝廷,到时候给卢植求求情,说不定还能免其罪责。而这一切的关键就是这区区八百士兵。
“多亏四位壮士及时相救,官军方才反败为胜。本将军在此谢过了。”说罢竟给我们鞠躬行礼。我四人上前还没说话,倒是黄埔嵩先下马跟我们道谢。看来也是能礼贤下士的良将。
“不敢,山野村人,怎敢劳将军屈礼相待?”我赶忙还礼。在后汉这不可多得的良将面前我可是一点居功自傲的想法也不敢有。或许在那些宦官小人面前自己不得不曲意逢迎,虚与委蛇。但在这些义士清官面前真诚以待才更得他心。
“在下赵强字子颖,乃常山野人,特来颍川助将军破贼,不期遇两军对战,今番大捷,不敢居功。只是不知黄埔将军如何被贼军设计困住?”按常理说黄埔嵩并不是无谋之人,怎么这么轻易就中计被伏?
“哎,实不相瞒。我军与黄巾张梁张宝颍川对阵已有月余。每有交战,互有胜负。前日细作来报言张梁病危,吾思此乃破敌良机,故而轻敌冒进。不想那细作竟探的不准确,张梁却是诈病,故意诱我出兵,方才有此间所困。不想恰逢四位壮士来助,大破贼军。此乃天助我大汉也。来日我定上报朝廷,奏明汝等大功。”
黄埔嵩倒也爽快,竟然丝毫不隐晦自己中计的事实。还不忘给我们请功。居功不傲,礼贤下士,待人以诚。确实是东汉不可多得的忠臣良将。
“多谢将军提携。方今黄巾遭败,想必更是不敢出战。一时之间恐难破敌,不若先扎下营寨,别图良策如何?”现在两军还是对垒到了长社,就是不知道黄巾是不是还会依草结营?如若真还如历史进展,那献策火攻,到时再打个先锋,又是大功一件。依黄埔嵩秉性,到时肯定会为我们表功。只要疏通下那些宦官小人的关系,求得一方太守应该不成问题。我没有那些儒家弟子的死板,看到宦官就誓不两立不共戴天。作为现代人,更看重的是如何才能达到目的。当然暗箱操作还是少让田丰沮授他们知道,不然又不知道要产生什么想法。
“如此也好。待朱隽大人前来,合兵一处再做商议。”一面令人选地扎营,一面令人处理降兵。所谓的处理,竟然是屠杀。这也让我心里轻轻的震撼了一下。难道战争年代,人命就这么不值钱吗?为什么百年之后会有五胡乱华?大汉民族面对胡夷的入侵竟毫无抵抗之力,以至于以后的千年世间中国都在少数民族的统治之下?原因就是汉族人口的锐减。三国时期,动辄屠城,坑杀降兵,即便想保存大汉的气数都不可能。但此时我又不好直言阻拦,毕竟两个年代的人思想不一样,如若我一味按着自己的想法建议黄埔嵩,只能惹来他的反感。不忍心看这样的惨剧,于是我闭上了眼睛。
连续几日,黄巾都没再出战。据探马来报,此时黄巾也确实是依草结营,绵延数十里。还好这部分历史没改变,不然等破了张梁张宝部,凭我手下这点兵力再想立功就难了。
“近日天气晴朗干燥,不知何时起风?元皓,汝颇习天文地理,可曾看得出?”若论审时度势,识人致用我自信不差他人,但若是说天文地理,行军布阵,我只有向这些三国达人请教的份。
“主公何来此问?莫非......”田丰没有说出来,不过我想凭他的才智应该知道我的用意了。
“正是,而今只等风起,便可献策破敌。”
直到朱隽的到来,十日间,两军相安无事,我等的风,也迟迟没有到来。
“主公,主公。”正闲来无事,跟三兄弟切磋比武,田丰沮授匆匆赶来。“主公,破敌只在今夜。授料定今夜必有大风,主公可速去黄埔将军出献策,若用火攻,必破黄巾。”虽然我看天气和往常没什么两样,但他二人既然如此说,想必是预料准确了。用人不疑,既然请动二人出山,就得相信他们,不然和袁绍有什么区别了。
“好,终于等到要起风了。我这就去向黄埔将军献策。”关张赵三人还不知道发生什么事。起风怎么了?
来到中军大帐,黄埔嵩和朱隽二人好像也正为破敌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