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垂髻之年的壮举
连绵不断的鹊山山脉,每到冬天,漫山遍野白雪皑皑,在阳光下非常耀眼。过了五一节,满山葱绿代替了白色的积雪,俨然是一幢绿色屏障,挡住了北来的寒风,呵护着依山生活了祖祖辈辈的老百姓。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日本帝国主义以卢沟桥事件为借口,悍然发动了侵华战争,战火的硝烟顿时弥漫了祖国大地。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给中国的老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日本鬼子是外国人,离咱们那么远,为什么跑来欺负咱们中国人呢?”当年只有十一岁的李扬及其伙伴们对此百思不得其解,幼小的心灵罩上了一层阴影。
鹊山南麓,有个不起眼的小山村叫李各庄,村子不大,只有三十多户人家,百十来口人。在村里,李扬的年龄虽然不大,但个子比同龄的小伙伴高出一头。受教育不发达的制约,山村的孩子绝大部分上不起学,他们早早地就投入为生活而劳顿之中了。村里的十几个孩子平时无事可做,经常聚在一起玩着山村的土游戏,说着孩提时的童话。而每次聚在一块时,李扬总以大哥哥的身份训上一段话,小伙伴们服服帖帖地都听着。
这些小伙伴在抗日战争硝烟的熏陶下,经常帮助村里的民兵站岗放哨,递送情报,有时还干一些大人不方便干的事情,经常博得大人们的赞扬。可以说他们为中国的抗日事业也作出了贡献。
是年十月三日清晨,凛冽的西北风顺着村北的山口嗖嗖地刮进了村,残败的落叶漫天飞舞。今天又是个大晴天,李扬吃罢早饭,跟父母说明去意后,连蹦带跳地跑了出去。
近段时间李扬心里一直琢磨着要找小伙伴们干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儿。邻居有个孩子叫石柱,今年十岁,母亲早逝,和五十多岁的父亲相依为命。他和李扬非常要好,别看他个儿不高,但长得敦实。这些年掇学在家,跟父亲料理家里仅有的几分山坡地。由于近几年天旱少雨,收成不太好,但还能勉强维持爷儿俩的日常生活。在农闲时,爷儿俩经常到山上采摘一些山果或挖一些山野菜到集市上出售,换点小钱补贴家用。
这天早上,石柱和父亲简单地吃点东西,在屋里正盘算着这两天的活计,忽听院门哗啦一声,“谁呀”,石柱的话音未落,李扬已经来到了爷俩身边,吓了石柱爷儿俩一大跳。
“呦,是扬子呀,慌慌张张的干什么?有事儿吗?”石大爷盘腿坐在土炕上,旁边放着半簸笈碎旱烟,嘴上叼着长杆儿烟袋,一边吐云吞雾,一边问着李扬。
刚才的冒失李扬也觉得很不好意思,用小手挠了挠头皮,幼稚的双眼不住地看看石大爷又看看站在旁边儿的石柱,说:“对不起大爷,因为有点事儿找石柱,进来得急了点儿,请您原谅。”说完偷眼看看石大爷脸上的表情。
石大爷从炕上下来,手持烟袋杆朝鞋底子上磕了两下,说:“没事,找石柱有什么事儿呀,能跟石大爷说说嘛?”
“都是孩子们的事儿,就不用您操心了。”说完拉过石柱耳语了几句后,就要急着出去。
石大爷用手指点着他俩,说:“拿你俩真没办法,整天不是这事就是那事儿,比大人还忙,俩人紧去紧回啊!”石大爷不放心,嘱咐了一句。俩人“哎”了一声便跑了出去。这时,其他小伙伴听说有活干,纷纷往村东头的大槐树赶去。
村东口的那棵大槐树,据说生长了好多年,就连村里的老辈儿人也不清楚它的具体树龄。近距离观察,树高足有二十多米,在五里地开外都能看得见。树干粗壮,四个人手拉手才能围过来,硕大的树冠足有半个足球场那么大,枝繁叶茂。冬天遮风挡雪,夏天避雨罩光,是个很好的休息地方。
不知哪位大师说过,这棵大槐树是李各庄的镇村之树,只要它郁郁葱葱地长在那里,李各庄的村民就能过上好日子。准确否,另当别论。
大槐树旁有块足有十吨重的大石头,经过多年的风雨冲刷,石头的外皮儿已有些脱落,原来的棱角已经钝去了。这块大石头伴随着大槐树已存在多年,它不仅见证了李各庄变迁的沧桑历史,也见证了李扬及小伙伴们有滋有味的孩提生活,更见证了李各庄村民为抗日战争付出的鲜血和生命,至今上面一块鲜红的血迹依稀可见。
就在这棵大槐树下,村里多次召开抗日动员大会,有很多有识之士从这里走向抗日前线,痛杀日本侵略者。但血腥事件也曾在这里发生过。
那是两个月之前的事了,日本鬼子在华北地区干尽了坏事儿,老百姓们恨透了他们。八月五日傍晚,一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