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军民鱼水真情在
记得在石柱受伤后的一天,趁慰问演出的空隙,张帆到团部找李扬,说:“我们马上到前线演出去,咱们现在看看石柱去吧。”
“找一下金环,咱们一起去。”李扬说。
“你这团长怎么当的,金环是石柱的恋人,她去不去还用跟咱们搭伴儿吗?”张帆白了李扬一眼。
李扬摇摇头,说:“你看我这脑子。”
张帆着一身儿便装,齐腰的长发被风吹得老高。与李扬拉着手朝石柱住的师部医院走去。
“你看我穿便装的样子好看吗?”张帆用手拢着头发跑到了李扬前面,转过身。
李扬上下打量了一番,说:“好看,特别好看,这地方有人,否则……。”说完,李扬的脸红到了后脖颈子。
“否则什么?你说。”张帆追问。
“否则我非得把你楼过来,亲个够。”说完,李扬嘻笑着向前跑去。
张帆从面紧追,边跑边说:“李扬,你坏、你坏。看我一会怎么惩罚你。”
俩人沿着石子铺就的小路边走边聊。一路上碰到了几个当地老百姓收获归来,非常友好,从很远的地方就挥手打招呼。
去师部医院,要通过山沟里唯一的一个朝鲜村寨,这个村寨很小,它散落在这条狭长的山沟里,山沟好像是个世外桃源,整日雾气缭绕,树木葱绿,溪水潺潺。为什么志愿军的师部和战地医院设在这里就不言而喻了。
村子里住着大约二十多户人家,住户的布局有点像我国东北吉林延边一带的农村,无规则,随意性。因为它与世隔绝,所以这里的人们只知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外面发生了的事情好像跟他们无关,他们根本也不知道。
志愿军来到这里后,立即开展了帮扶活动,他们帮助朝鲜老乡种地、担水、打扫院子,特别是阴雨天儿来临的时候,志愿军战士把提前准备好了的苫布苫在漏屋上,而他们自己却依偎在房檐下避雨。一个事件的出现,使他们更加相信眼前的这支队伍是他们的救星。一个阴雨连绵的下午,村中一男孩从柿子树上摔了下来,大腿即刻摔断。志愿军知道后,立即派出卫生员现场救治。经检查发现伤情很重必须住院手术的时候,卫生员背着孩子一瘸一拐地来到战地医院,得到了及时治疗,使孩子只住了七天医院就伤愈回家了。所以,经过多日观察,当地村民们认为这支部队是好人,有了这些好人,他们就能过上好日子了。几天过后,几个朝鲜老百姓手里拿着,肩上扛着当地的土特产,打着腰鼓来到了师部大门口,师领导接见了他们。从那天以后,相互交往的次数也多了起来,村寨也慢慢活跃起来了,村民们经常把志愿军拉到自己的家中聊天,志愿军也经常帮助朝鲜村民干些家务活。时间一长,人熟了,关系也融洽了。
李扬和张帆刚刚走到村口,从一所民宅中走出一位白发苍苍的阿玛尼,手拄拐杖步履维艰。她看到一男一女从村外走了进来,先是一愣,然后马上说道:“志愿军同志,你们辛苦了,快进来,这里有你们最爱吃的打年糕。”说完上去就拉住了张帆。张帆不知所措,李扬入朝早,学点朝语,他把阿玛尼说的话告诉了张帆。
“咱们还是赶紧走吧,别违反驻外纪律。”张帆拉了一下李扬说。
李扬上前施礼后跟阿玛尼说了几句,阿玛尼有点不高兴,李扬跟张帆说:“看见了吗,阿玛尼有点儿不高兴,不行咱俩先到她家坐一会吧。”
张帆苦笑着说:“只能这样了。”随后,俩人跟着阿玛尼来到了她的家。
阿玛尼的家是一所标准的朝鲜民居,四间正房,坐北朝南,院子不大,木板围成的篱笆整齐别致,院门同样是木板制成。阿玛尼很勤快,利用院子里有限的那点儿空地儿种了一些时令蔬菜,靠院子的一角,还种了几棵柿子树,树上的果实已收获,叶子基本落光,想必秋天的时候这个小院一定是花花绿绿,硕果累累。走进她家的房门才发现朝鲜民居没有客厅,没有火炕,休息的地方只是离地面高出了十几公分,客人脱鞋上去,围坐在长方形的地桌旁。李扬不习惯盘腿而坐,阿玛尼发现后,立即找了一个木凳递给了李扬,李扬像是得了特殊奖励,心里非常高兴。
阿玛尼给她俩准备了朝鲜的当地小吃——打年糕。她们边吃边聊,这时才知道阿玛尼的丈夫早年去世,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在人民军中服役,并且是一名团职的指挥官,去年回过一趟家,要阿玛尼跟他走,她舍不得这个家,结果没走。
阿玛尼的小儿子自幼酷爱登山,在长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