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支边在即唤亲人
王旅长拿出一封电报,递给了张帆,张帆浏览了一下电报内容后问旅长:“是咱们整旅都去吗?”
“是的,”王旅长喝口水继续说道“我今天到师部开会,会议的主要内容就是安排布置这次支边的细节工作。虽然会议时间不长,但需要咱们做的事情太多了。会上首长说了,这次支边是党中央的一项英明决策,要求我们一定要安排好,落实好。”
“我现在要做哪些工作?”张帆问。
王旅长没有马上回答她的问题,稍微停顿了一会儿,说道:“我想你们后勤部的人员要分两部分走,第一部分随先头部队先去,到那把后勤保障工作安排好,迎接大部队的到来。剩下人员等大部队走了后进行收尾,安排好与其他部队的交接工作,然后再追赶大部队。”
张帆听后略有所思地问:“什么时间动身?”
王旅长反问道:“你去过新疆吗?”
张帆说:“那么远,没去过。”
“去了以后你会想家吗?还有,李扬在朝鲜还没回来,将来撤回国内也不知道怎么安排,如果你们俩天各一方怎么办,你想过这些问题吗?”
“没想过,现在想也没用,一切从缘吧。”看得出来,张帆对这些问题没有一点儿心理准备。“这么突然的决定确实是很残酷,但我们要从大局出发,……。”王旅长没说完就被张帆给截住了:“你不要再说了,我知道该怎么做。还是那句话,先头部队什么时间动身?”
“不知道,听上面统一安排。”旅长说。
“好吧,我第一批先走,让英子收尾,其他人员谁走谁留由领导定。”张帆坚定的说。
这时,出操的战友唱着嘹亮的军歌,迈着整齐的步伐回到了军营。他们万万没有想到,今天的出操可能是最后一次了,过不了几天就会坐上闷子车奔向遥远的新疆天山脚下,再回到这个地方恐怕今生今世都不可能的了。
部队支援边疆建设是国家从一九五三年开始实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一项战略决策。解放初期,各地大规模的搞建设,一、二产业人力资源奇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央决定从部队抽调一部分兵力支援边疆建设,要整建制迁移,一个月之内完成迁移任务。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到遥远的新疆垦荒种田,这是对每名支边战士的严峻考验。
有个小战士是南方家,在赣南这个地方他还蛮适应,不知道从哪听到的消息,说部队要到新疆种地去,马上找到旅长哭得跟泪人儿似的,从头到尾就是一句话:“我想家,我想妈妈爸爸。”
王旅长是个刚中带柔的性子,平时遇到什么问题一般不着急,但在大是大非面前从不让步,面对小战士的思想问题,他没有过多地批评小战士,而是采取了迂回的办法,由政委先谈,然后以此为例召开中层干部会,抓苗头,做工作。经过上下这么一折腾,战士们的思想通了,想家的战士也转变了观念,决心在新的岗位上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英子听到消息后,马上找到张帆:“去那么远的地方种地,小宝也没消息,我转业到地方可以吗?”
张帆说:“你看看人家,谁都有父母,谁都有亲人,作为一名军人,服从命令是天职,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再者说,支援新疆有什么不好,现在还年轻,到了广阔的新疆大地,可以尽情地发挥你的聪明才智,施展你的宏图大略,将来小宝回来也可以到新疆来,和你一起为建设好新疆共同出力。”
张帆看出英子有点发愁,主要问题是在小宝身上,她接着说:“关于小宝的问题,我跟旅长已经谈过,把你放在最后一批撤出基地。最近还要与志愿军前线联系,继续加大寻找的力度,同时与李扬联系,让他们注意各方面的情况,有了小宝消息,迅速告诉我们,你会在第一时间得到消息的。”
英子听了张帆的一席话,心里有所触动。但她要求,临走之前能否回家一趟看看老人。
“这个问题涉及到很多人,旅部还没有具体意见,看情况再说吧。”张帆没有正面回答她。
朝鲜那边寻找小宝的工作始终没有停止,李扬派出三个寻找小组,到战斗现场附近的几个村子进行了寻找,几天下来没有任何进展。
又是一个皓月当空的夜晚,团部静悄悄的,除几个执勤的战士以外,大部分人员已经到外线作战去了。李扬刚从战场上下来,正在伏案处理近段时间的战况资料,这时,有人敲门,李扬不得不停止了手头的工作,“进来”。营房执勤兵报告,门外有一朝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