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大宋江山第九卷 > 第17章 第二节 淮右失

第17章 第二节 淮右失

第二节淮右失

度宗皇帝,很快被人遗忘了。自那年九月起,宋元两国的战争像是憋足了劲儿似的一场接着一场,战况是蒙古人屡战屡进,宋人屡战屡退,眼看着战火一步步地深入大宋国的领地。宫廷里的白幡当时虽然没有撤掉,但是宫女们谈论和害怕的再也不是度宗的鬼魂半夜回来缠住了谁,而是元军又打到了谁的家乡。国祸已至,连深宫里的宫女都忧心起来。目睹了元军的屠杀恶行,长江沿线的不少大家族、富户往南边迁了又迁。特别是自饶州失而复得、得而复失之后,人心动荡得更厉害。长江下游,唯有扬州、临安两城的人们稍存侥幸之心,前者是因为扬州四面绕水,易守难攻,而且守将李庭芝端的有些本事,将扬州城守卫的妥妥的,后者是因为身处都城,相比哪里也不如天子脚下安全吧!

咸淳十年(1274)十二月,群臣上书要求贾似道出师,总督诸路兵马。于是,贾似道设都督府于临安,以孙虎臣总统军事,黄万事参赞军事,发国库金银为都督府所用。

在人心惶惶中,新的一年到来了。新春的到来并没有扫除宋廷的晦气,因元军的脚步并不因为过年而暂时停止。在吕文焕等人的说降下,宋沿江州郡如黄州、蕲州、江州、安庆等,皆望风而降。一是因为鄂州既失,人心惶惶;二是沿江州郡的大部分守将皆为吕文焕兄弟部下,见吕文焕来说降,心中动摇之故。于是,元军乃下江淮,进逼临安。

正月,贾似道终于调集各路精兵共计十三万人,其中战船舶橹相接,不计其数,光是装载金帛辎重的船只就望不到头。蕲州降元的消息传来,贾似道大惊,乃以亲信韩震为殿帅,总领禁军,出兵安吉州,自己率大军由新安江进入芜湖地界,遣人往江州命令吕师夔与元军议和,却不知吕师夔已经投降了。贾似道等不到回复,又下新的命令,一方面以汪立信为江淮讨招使,就建康府募兵,另一方面又将以往俘虏的元军士兵送还,一起送还的还有荔枝、黄柑等新鲜水果,以此作为议和的试探。

见了来使,伯颜毫不掩饰地讥讽道:“贾相此次可是真为求和而来?可有宋廷官文?万勿重蹈覆辙!”

此言乃是讥讽贾似道前年曾以求和为缓兵借口,签了求和协议,然后翻脸不认账,既不纳贡也不割地。后来蒙古人才知道,原来贾似道求和竟然是背着大宋朝廷进行的。待要找宋廷理论吧,宋廷却说本无求和意愿,乃是贾似道一人所为。并且还说接到的都是贾似道的胜表,既然是胜表,何来求和的理由?蒙古人得此结果,皆瞠目结舌,因议和之后已然退兵还地,上哪里找出胜败的证据来?因此吃了个哑巴亏,白白退兵。宋廷咬死不认账,蒙古人谁也不知道这是贾似道一个人的胆大妄为还是宋廷指使了贾似道的赖账之举,谁让汉人从来奸猾呢。

因此伯颜此话一出,使者只好默然不作声。

阿术则对伯颜道:“宋人向来不讲信义,无论如何我们都得出击。如果这时候避而不战,那么我们之前数月招降的那些州郡,恐怕也难以守住了。”

伯颜深以为然,于是书信一封给贾似道,信中称:“要说元军尚未渡江,议和入贡尚且有可能;现在沿江诸郡都已经投降我元蒙,这时候提出议和,还有多少诚意呢?若是诚心想要议和,请亲自前来!”贾似道收到这封书信,犹豫了好几日,而元军已经马不停蹄地遣军攻池州而去,池州知州王起宗逃走,都统张林则打开了城门。

至此,最后一丝和议的希望也没有了。贾似道见池州已经投降,便把精锐骑兵万人都拨给了孙虎臣。当时,宋军的兵力被分为三支,一是孙虎臣所率领主力,驻扎在池州下游的丁家洲;二是庐州夏贵(原淮西制置使,驻守汉口;鄂州之战后,率领残存兵力至庐州,被任命为庐州知州)所率领的战船共计两千五百余只,横亘于大江中;贾似道则自领后军,驻扎于芜湖西南、长江南岸的鲁港。

伯颜遣人探得宋军的驻扎之地,大笑着对阿术说:“宋军人数虽多,却无良将,吾当以计谋胜之!”

伯颜乃命人建大木筏,上面覆盖了许多茅草等易燃之物,又命塔出监督造工,却不必保密。孙虎臣得知元军建造茅草筏子,暗暗的心中警惕,于是下令宋军日夜严防。宋军的探子日日回报,得知元军的茅草筏子越来越多,却探不到关于火攻的其他消息,只得更加严密地防备着。如此过了数日,孙虎臣处仍然不敢松弦,宋军中皆谣传元军某日或将火攻,人人睡不安稳。

元月二十一日寅时,伯颜登船,见西风刮起,自语道:“是时候了!”于是元军诸将得令,从陆地、水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