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德国皇帝和外交部,海军部和民间学者就一直在就选择一个中国沿海岛屿作为殖民地海港进行权衡论证.
经过反复比较,最终选定胶澳。
从1897年德军占领胶澳至1914年退出青岛的十七年间,德国在原胶州湾周围和原即墨县沿海海湾建立了一个被称为"东方的瑞士"的名星城市,开始了青岛的近代化进程。
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对殖民地单纯的经济与原料掠夺不同,德国是把青岛作为永久殖民地进行长期投资建设的。
十七年间一直是由德国政府进行财政拨款建设城市。
这种高明的城市设计理念,使青岛在头十年便一举超过早三十年建港的烟台,跃居沿海城市进出口的第二位;
在前三十年间便超过山东省国民产值七倍,成为全国四大轻工业中心,金融中心之一,全国五大工业城市之一。
德国人在青岛创立的土地制度更在德国和全欧洲推广,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样板。
青岛的城市设计与建设,不但在山东,而且在全中国都有相当高的参考价值。
秦浩也曾多次带人访问和考察青岛。
特区建立3年,移民人口逐年翻番,为特区带来取之不尽的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的同时,城市的快速扩张搞的管理者们焦头烂额。
海口市在特区建立前人口3万,其它岛内的小县城也都是几千到上万人的规模。
城市规划之初,海口按30万人城市规划,其它县城按10万人城市规划。
如今岛内人口已经接近1000万,11市中最小的城市常住居民也都超过了30万。
原来的马路拥挤不堪,一到暴雨城里污水泛滥,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不堪重负。
特区经济节节攀高的背后,是所有配套环节已经崩至极限,这也是秦浩等人不再对外用兵的一个重要顾虑。
既然自己不参战,那就围观吧,反正看热闹不怕事大。
德国人在青岛的核心防御是俾斯麦山(今青岛山)要塞群。
厚1米,高1.5米的五边形钢筋混凝土防盾中配备有210毫米加农炮和280毫米榴弹炮,可以360度环射。
而在要塞群外围,孤山和浮山分列两侧,山上建立警戒哨所,不仅能监视着日军的一举一动,还可以观察到日军登陆后在沙子口一带的活动情况。
两座外围山头遥相呼应,在整个防御线上起到德军掌握全局的耳目作用。
日军第四十六联队第四中队于28日凌晨1时,从石馒头山附近出发,准备占领浮山东北侧的标高102米高地。
按指挥部预订的计划,第十一中队将于3时与其会合。
部队听说在昨天这里曾有7-8名德军在此警戒,于是马上派出30余人的先遣队搜索前进。
在先遣队后方是部队主力,后面20米的掩护部队是古森中尉带领的工兵分队。
该中队沿着标高102米高地至南方谷地的山体行走。
然而山体陡峻且附近全是巨大的岩石,几处断崖让日军在行走期间动不动就来到悬崖边。
由于是夜间行军,无法与其他部队联络,只好择路而行,部队不得不多次停止前进,寻找方向。
凌晨3时30分,日军在行进中突然遭到步枪的射击,很快又沉寂下来。
日军辨不清打枪的具体位置,中队长便派出一个15人的小分队在高地的东南方山脚一带搜索。
4时30分,中队还在高地的北侧山坡上行进中,不料又遭到德军的一阵猛烈射击,日军只好就地卧倒并仔细观察周围地形。
接近5时天开始微微变白,日军已能看清20~30米距离外的景物了。
发现德军集中火力射击中队主力的位置,日军队伍中有人倒下,日军在未搞清德军有多少人的情况下决定继续前进。
这时远处的山崖上有2-3名德军士兵在向日军射击,日军见状一面令先头分队就地射击掩护,一面让部队继续前进。
可从枪声判断德军应该有20-30名之多,双方就地展开激烈的对射。
5时20分,日军中队长腿部中弹倒地,他仍大声命令部队冲锋,喊声引来了德军的无数枪弹,一发子弹又击中他的左腹而毙命。
冈千太郎中尉代替指挥,数分钟后冲至德军阵前约40米处时又中弹倒下。
5时30分许,天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