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是大孺,这样的事他当然不能做了。
他就劝阻易王刘非,一定要做一个仁义之人。
端正自己该奉行的道义,而不被眼前的小利蒙蔽双眼。
修养自己信奉的理念,而不急于取得成果。
不要一开口就说春秋五霸,这个公,那个公的。
其实春秋时的五霸,都是狡诈无信之徒,孔子的弟子对他们都是不耻的。
你何必去学他们那种霸业之心呢?
刘非听了董仲舒的言论之后,大称董仲舒说的对。
从此,不再提及此事。
董仲舒在这里做国相,这一当就是六年的光景。
自打他做了刘非的助手后,江都也就越来越富饶,有序起来。
这些功劳,董仲舒是承受的起的。
当然董仲舒的官途也并不是一番风顺的。
就是因为自己太有才能了,他遭到了别人的嫉妒。
尤其是这两个人,差点,要了他的小命。
一个就是主父偃,要说起这件事还要和皇帝祭祖的陵园失火案联系在一起。
董仲舒认为帝王的陵园失火,是汉武帝做错了事情,老天来惩罚他的。
但是,这个奏折董仲舒只是起草了一下,并没有呈上去给汉武帝。
董仲舒写好这个稿件后,就把稿件给放在一边了。
这时候正好主父偃来看望董仲舒,发现了有这么一个东西存在。
主父偃平时就嫉妒董仲舒的才能,很想置他于死地。
于是,他就很顺其自然的,把董仲舒刚写好的稿件给偷走了。
当然他是要呈现给汉武帝的。
汉武帝看完,是勃然大怒。
他就召集了儒生,来讨论此事。
所有参会的人都对董仲舒的观点嗤之以鼻。
说他是有违常理,辱没了天子的名节。
最后,汉武帝给他定了罪,判处死刑。
到了执行杀头的时候,汉武帝怜惜他的才能,就放了他一马。
董仲舒大难不死,明白了自己是谈论了天灾人祸,才有此劫的。
为了不至于把自己的性命弄丢。
从此,他再也不谈论这一类的事情了。
经过这件事之后,董仲舒无论做什么事都是倍加小心。
但是,即使这样,他还是遭到了小人的算计。
这次算计他的人是老狐狸公孙弘,这个人在后面我们会重点讲到。
他是汉武帝最为依重的一个大臣。
公孙弘研究《春秋》的水平,没有董仲舒的高。
但是,他的官职比董仲舒要高很多。
也就是说他是有资格每天都和汉武帝议事的。
只要和皇帝接触的时间长了,那就有很多的机会,把想除去的人给踢走,甚至是杀害。
公孙弘是靠奉迎和拍汉武帝的马屁,而受汉武帝重用的。
这种人正好也是董仲舒最为瞧不起的。
可以说,两个人是谁看谁都不顺眼。
他们结下了梁子,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公孙弘想除去董仲舒,他用的办法就是借刀杀人。
当然这种办法是也是杀人中最高明的一种。
但是,能不能成功,就看他借的那个刀听不听他的使唤了。
公孙弘所借的这个刀,来头很大。
因为他就是当今的皇帝汉武帝。
他想借汉武帝之手,来杀死董仲舒。
我们来看看,老狐狸公孙弘是如何借刀杀人的?
汉武帝有一个很凶残的哥哥,此人就是胶西王刘端。
这个人可以说是当时天底下最不讲道理的一个,和之前的刘非比起来,他简直就不是人。
胶西王刘端,为了摆脱中央对自己的监视。
他竟然把朝廷派到胶西国去的,两千石以上的官员全部给杀死了。
反正,是中央派谁去谁就要死。
汉武帝经常为这个事情而发愁。
就是在这时候,公孙弘建议,还是让董仲舒去吧,这个事也只有董仲舒能摆平。
谁都知道公孙弘让董仲舒去那里,是不怀好意的,想置公孙弘于死地。
董仲舒当然也是更加清楚的了。
可是,明知山有虎,也必须要向虎山行。
因为汉武帝答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