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过程中炉温很不容易控制,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冶炼出来的产品质量不过关。其实这也很正常,毕竟当时多使用木柴和稻草来作为燃料,炉温是很难很高的!
大国师陆贾为此苦苦思索,几经试验,最终确定:从现在起,所有的炼钢、制铁作坊全部以焦炭作为燃料!
单位质量焦炭的燃烧值相对于木柴或稻草来说都大得多,而且燃烧起来也更加稳定,在那个时代来说,的确是炼钢制铁的最佳燃料选择。
武器都改良、升级到3.0阶段了(在沛县驻扎时已经把武器都升级了一次),大国师陆贾又在考虑如何升级汉军的战术了。
在沛县时的战术改革是确立了骑兵和弓弩的绝对地位:战役发起后先是一阵箭风矢雨,待地方晕头转向之际铁骑迅速冲敌人中军(战斗力最强的部队,也是敌方首脑的所在部队)进行冲锋,冲锋的过程中保持着不间断的放箭;在骑兵对敌方中军进行冲击的同时步兵也同时从两翼进行迂回包抄,将敌军迅速合围,包抄的同时也要保持不间断的放箭。
当然了,在这种战斗中将士们是要事先丢弃盾牌的,因为他们基本上都使用着诸如长戟、长戈、长矛、长槊之类的长兵器,得双手持握,因此带上盾牌显然不现实。
但是这套战术战法很快也暴露了其弊端:首先这套战法对箭矢的需要量极大,而箭矢就如同现代战争的子弹属于消耗品;要知道秦末时期的生产力还极其低下,制作箭矢的难度系数不亚于现在的生产导弹;因此后勤保障压力极大,战役中经常发生箭矢不足或箭矢告罄的尴尬局面。
而且这套战法过于依赖骑兵,骑兵被当成撒手锏和破城槌来使用,如同现代战争中的装甲部队;但实际情况是华夏多山地,现代初中的地理教材上不是明明白白写着七分山地两分平原一分湖泊嘛。正因为如此所以战斗也往往发生在地形复杂的山地上,而在山区骑兵就基本上成了摆设。
原因很简单:战马行动困难。
这和现代战争中装甲军团在山地的遭遇如出一辙。
因此大国师陆贾决心再次对战术战法进行革新。首先必须得削弱骑兵在战斗中的作用,提高步兵的地位;其次必须减少对箭矢的过度依赖!
大国师陆贾是一个头脑极其清醒、逻辑十分分明的人——因为他是从2000多年后的现代社会穿越而去的现代人,虽然他学的是文科,但还是具有现代人条理分明的逻辑思维。
这是绝大部分秦末时期的民众所不能比拟的。
现在目标有了,但是该如何革新呢?这可是个大难题。
大国师陆贾为此茶饭不思,冥思苦想了好几天,突然脑海里灵光一现:
明朝时的战神戚继光同志不是创造了一个什么……什么鸳鸯阵嘛!
大国师陆贾同志还依稀记得该阵法是以小组为单位,一个小组好像是十三名战斗成员,武器五花八门,什么狼宪(一种既像狼牙棒又像扫帚的竹制古怪兵器)、标枪、朴刀、长枪之类,尽是些DIY的特战装备。
大国师陆贾知道这些装备和阵法是用来对待天杀的倭寇的,而且是用来装备步兵;要知道戚继光的部队里是没有骑兵的,这倒不是因为其不善使用骑兵(剿灭倭寇后他又被调至塞北长城防线抗击蒙古铁骑的入侵,同样打得很是漂亮),而是因为倭寇主要出没在浙江和福建的沿海地带,那是都是湿地、沼泽、滩涂和水田,使用起骑兵来简直就是找死。
现在大国师陆贾正好要让步兵兄弟们发挥更大的作用,戚继光同志的鸳鸯阵不正是上天恩赐的绝妙礼物嘛!
大国师陆贾激动得都快站不稳了,赶忙找到了镇军将军曹参同志来一起研究革新方案。
问什么要找他呢?因为他主要统率汉军中的步兵。
大国师陆贾现在才发现自己以往太轻视步兵兄弟了,要知道现在七万汉军中有六万都是步兵;骑兵在这种战乱年代尤其不好发展,因为它的后勤供应和保障太复杂,也太昂贵。
打仗嘛,首先打的是后勤供应。这可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想到这里,大国师陆贾同志赶忙向镇军将军曹参同志拱手请罪:以前我不太重视步兵的作用,冷落你们了,多有得罪啊!
哪里哪里!卑职愿与大国师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共同把这次整军搞好、搞成功!
两人顿时成为了基友,开始同食同寝,昼夜不停地研究新的战法。
研究来研究去,大家发现戚继光同志的鸳鸯阵还是很行之有效的,只是其中的某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