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夜。冷月。无风。
台北牯岭街何应钦宅邸。
自6月份举家搬迁至此,何应钦几乎足不出户,似乎已勘破红尘,顿悟成佛。尽管大陆上烽火正炽,昔日的同僚下属们正狼奔豕突、惶惶如葬家之犬,他却度身局外,坐看风云激荡。
今天是那位毛先生的建国大典。唉,江山易主,改朝换代了,看来今夜对中国来说注定是个难眠的夜晚啊。不知蒋公此刻作何感想呢?
何应钦是很智睿的,同时也是很宿命的。他心里始终谨记:没有蒋介石,就没有他何敬之。所以他坚持恪守一切以蒋马首是瞻、唯领袖是从的为臣之道。正因如此,他才得以长期入庙参议,身居辅臣之首。但这并不说明他是笨蛋,相反他熟谙历史和世理。早在民国36年(1947年)他就已看出来国共双方之战的胜负在于对中国85%以上农村人口的争夺上。但显然在这方面中共是占绝对上风的,因此他预测出共产党率领由中国绝大多数农民组织的军队最终是要战胜国民党的。
而他那个年长毛泽东6岁的蒋委员长在性格、思维、做事的方式方法上,决定了他不是同一时代的年轻的毛泽东的对手。这个早在大革命时期就以《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而一文震天的小学教员,非常准确的触摸到中华民众的传统心理和现实所求,清醒的认识到了农民的力量和欲求。所以“东方红,太阳升”最终出现在延安,而没有出现在“8.15”之后的陪都重庆。
当那个陕北农民李有源将黄土高坡上特有的旋律编配出一曲倍受农民们爱戴的歌曲,并一经传唱,曲满中华时,其实,江山归属已成定数了。
这就是命数啊。何应钦轻轻的叹了口气,踱到了窗边,看着早已宵禁的台北夜色,久久伫立,陷入了往事的追忆中。
老话讲:韶山自古出三子,花子、才子、天子。看来此话不假啊。毛泽东集三子于一身,中国千古第一人,神了。
而犹如天助的毛泽东让蒋介石和他开了眼界:开打仅仅3年,南京总统府上空的青天白日旗就凋零陨落了。毛润之真是神了。
危亡时刻,他不计荣辱接手行政院长,还欲起衰振弊,以尽忠悃之义。可是此时的国民政府国力耗尽、金融竭蹶、经济破产、士气颓靡,凭他一己之力终是补苴无术。而彼刻中共兵锋钢锐,横扫山河,再笨的人也看出来舆图变色只是时间问题了。一向予人优柔寡断的何应钦此时才彰显出军人的果决,毅然决然地挂印而去。
只是他知道此一去,可能将永离泥函故土了。
自打将自己捆缚在蒋氏王朝的战船上,多年来,为王前驱,忠勤精一,虽不敢说劳苦功高,靖献尤多,就是目下王朝将殒之际,他也未作出口诵心违、弃党携贰之事,而是乖巧的迁到台北人家的眼皮底下安生,也算是对得起蒋公的知遇之隆了。
这辈子背地里就做了一件违迕蒋公的事,也是令他心安慰怀的事,就是当年在重庆密示近卫队秘密解散,玩了个人间蒸发。虽然事后他借口失控,并委责于侍从室特别处,但还是被蒋介石骂了个半死,终被东家一撸到底并被一脚踢到美国“悔悟”了近两年。
不过现在想来,既算是当初杀了毛润之,党国的江山就能“国祚百年”吗?就不会殒灭变色吗?
因果无常,命运弄人啊。当年自己被熊步云和熊再峰叔侄俩说服的热血沸腾,未及思索就贸然答应了他们只打鬼子不打内战的请求,没想到当年种下的因,结了那样一个果。
现在的何应钦心里说不上来是什么滋味儿,结果对于他来说已经不重要了。他清楚他已经算是彻底离开党国的中枢显位了,自己已随着这个时代的落幕而退场了。
记得在美国时,史迪威曾评价他:作为参谋总长、军政部长,他不辞辛苦,勤勤恳恳工作,获得了很大成功,可却没有提供多少西方意义上的现代军事知识,供其统帅使用。
他当时听了一笑置之。这世界上有很多国家级的秘密是不能公示于众的,甚至是不能载入史书中的。
作为人臣,尤其是十四年的抗日期间,对于蒋公,他已极尽为臣之力,至于功过是非,就留待后人去品评论说吧。但作为一名军人,他有可资骄傲的靖献。
尽管当时国民政府很穷,但他亲手培植的一支烧钱的秘密部队,却绝对是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葩。它的战术思想、战术训练、作战理念及其取得的实操实战的辉煌业绩,都堪称当时的典范,这是他作为一名军人对二战时期中国战场所做的最大贡献。可惜这点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