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大佐此时心里很清楚,如果自己的脑袋再一根筋的蛮干下去,等待他的就是军部发来的转为预备役的信函了。
目下怎么破解支那军方突然出手的这道军事难题,不是他北洋贞治郎能接手的挑战。目下是如何含而不露的将清剿行动收尾的问题,让上上下下都说不出什么来方为上策,而最大的前提就是绝对不能再有大的损失。
他背着手在守备队的办公室里走来走去,脑海里浮现出三浦信斋上尉曾经给他描述的那次裂谷伏击战。对手抓住日军在华军面前优越自大、目空一切,必会忽视细节的心里,胆大妄为的在只有二三十米落差的小山丘上挖掘地洞式的伪装掩体,就在三浦信斋的眼皮子底下潜伏,打了一次漂亮的伏击战。
其实不是发现不了,是自大的日军根本想不到。对手的逆向思维如同赌徒一般,狠狠地扇了日军一个耳光。
北洋贞治郎在墙上的作战地图上沿着热河占领区里燕山的走势,标出了数个出山口。他将那些人口众多的大镇和市集勾掉,只留下人口少的,不起眼的、地址偏僻的九个出山口作为自己最后一次努力一击的清剿终结之地。凭借他对飞鹰队劳心孜孜的分析,他自信这支年轻的对手绝不会从热闹的地方出山。
从配合他行动的特务机关处借调数十名中国人分配到各个清剿小队里,在支那的土地上作战,尤其是伏击战,缺少支那人的支持,就无法完成好第一步:伪装。彻底的伪装。
随后他在办公室里亲自为手下的众多尉佐军官们临时上了一堂关于“细节决定战斗成败”的战术培训课,用血淋淋的现实战例生动讲解了对手的兵学智慧、战术手段、军事技能和灵动莫测的战场感应力,他最后强调此次伏击的第一要义就是伪装、伪装、再伪装。
应该说北洋贞治郎在与飞鹰队交手后,他的战术思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最后一次的收山之作,无论从选择截击目的地,人员搭配,战术布置,尤其是强化日军指挥官的细节意识,都达到了相当水平的战术造诣。
初次出勤,归家心切的飞鹰队出山后一脚就踏入了北洋贞治郎虚心学习、精心准备的反手一击之中。
一切细节都做得很完美。
短短的时间内,日军的各个伏击部队依据各自伏击地点的地形、地势和人文环境,在一群汉奸的辅助下,较好的体现了北洋贞治郎大佐的战术设想。
炊烟、晚霞、羊群、牧场。飞鹰队一出山就面对着一整幅动态的恬静画面,立时令人产生出一种倦鸟归林的温馨情怀,紧紧绷住的战斗警弦不知不觉间舒缓开来,流泻而去。
日本人的学习能力和“二次创造能力”在这个时代确实是很优秀的,尤其是在战争的环境中体现出来的高效的团队协同力和战场执行力。
曹柱国他们都快要走到村口了,也没有发现任何异常的地方。这是一次堪称完美的伪装伏击战,如果……如果不是老大熊再峰提示他的话,整个队伍就可能一脚踏入了覆水难收的鬼门关。
命运有时就是个玩家,它会让你“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细节如果做得太细了,甚至为了细节而精致,就会导致战场上“成也细节败也细节”的悲剧。
望远镜里恬静的晚炊山村令熊再峰也陶醉其中,身上那种潜意识的战斗危险预警直觉什么也没发觉。下意识下达的原地休息五分钟的时间里,他定定的欣赏着山坡上像白云一样的羊群,美景入目,解乏清神。
从战火硝烟中走出来的人对温馨恬静家园的思慕和眷恋是生活在后方的人很难理解的一种纠结百肠的不可名状的另类情感。能够在战斗的余隙欣赏欣赏人间常常忽略的美景,是人生的一大快事。
“白云”、晚炊、夕阳、羊倌。动态的图画,在满天晚霞的背景下,似一幅胜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牧野山歌。
动态的美景!动态?微风吹拂,青草在动,炊烟在动,夕阳在动,白云一样的羊群……为什么不动?
羊吃草,是草动还是羊动?
五分钟之后,熊再峰看出了端倪。羊被拴住,吃的草是事先割的。漫山遍野的青草,为什么不让羊群满山溜达吃嫩草?怪异的放牧方式!?
熊再峰将自己的疑虑用手语告诉了搭档曹柱国。当曹柱国快要进村时,位置正好与羊倌平行,他忽然冲着羊倌招了招手,随意而礼节性的表达了出山的远来客人对所经贵地主人的善意和尊敬。站起身正在收拢羊群的羊倌冲他礼貌性的挥了挥手,一百多米的距离,他看到了羊倌挥臂时敞开的前襟里腰间流光一闪,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