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奴凌辱侵略之际,他蒋中正是断然不会做中华之罪人的。
他本意是想再忍辱推迟一两年,好腾出手来多做些战争准备,奈何这次日本人“七七事件”的军刀呼啸着直劈脖颈要害,在日本人天天虚虚实实吵吵打打的不间断的挑衅中,他敏锐的捕捉到了这次劈面而来的危险和杀气!
正在庐山之顶的蒋中正,眉峰一凛,断然出手,登高一呼,毅然决然的启动了半瘫痪的破损不堪的国家战争机器。
作为政治家,在那一刻,他毫不犹豫的赌上了他的政治生命!
所幸的是面对着日本人的武力侵略,在民族大义面前,大多数军阀和反对者都能放下争执,一致对外,都能在此关键时刻表现出一名中国人应有的担当和一名中国军人必备的血性品格。就连中共都不得不临时收起红旗,貌似乖乖的站到国民政府的羽翼和旗帜下。
在此之前,国民政府的军令政令很难南北畅达,上下尊奉,尤其是目下局势乱糟糟一团麻,如雾里看花,不想他蒋中正庐山之顶的抗战呐喝,穿透了政治的迷雾,他的权力和威望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和凝固。
骤然而至的战争将他推向了领袖的峰巅之路!
这是一条他虽然渴求已久但却深悉其中坎坷不平、荆榛遍地的危险的孤独征程之旅!
令人仰望的上位者虽然光芒四射,耀目星辰,但领袖注定是孤独的,寂寥的,一个不小心就会跌入历史的万丈深渊之中。功绩和过失在国家和民族的功过评定的天平上,有时差一丝一厘都将是谬之千里的历史盖论。
对于将来的盖棺定论,他蒋中正并不惧怕,他自信有担当的勇气和能力。
眼下这盘糟糕透顶的烂棋,既是机遇又是陷阱,既是走向权利峰巅的上选之途,也是走进政治坟墓的滑铁卢之旅,就看上天眷不眷顾他了。若成就他,他就会青史留名,彪炳千秋,若不得意他,他就是千古罪人,遗臭万年。
说实在的,对于日本人,他蒋中正并不惧怕,以他对日本人做事的深刻了解,他只需咬着牙挨过日本锋芒炽盛的头三板斧,接下来的战事他就有足够的信心打赢。小日本打仗那点算计,早在日本读书时他就勘破那层窗户纸了。三板斧过后,日本的国防精锐、一鼓作气势如虎的战斗锐气、口挪肚攒的那点儿战争储备就将得到相当的耗损。只有到那时,双方的战争对抗才能到达一个层面上的动态平衡,即用中国的领土大纵深和持久战对抗彼时力有未逮、捉襟见肘的小日本。
还是蒋百里那个书呆子说的对:感谢我们的祖先,中国有地大、人众两个优越条件。不打则已,打起来就不能不运用拖的哲学,拖到东西战场合流,我们转弱为强,把敌人拖垮而已。
也就是说一个“拖字诀”坚持住了,战争的天枰就会向中国倾斜了。
但事情往往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虽然中国必胜是蒋中正心里的胆气和自信的基础,但目下的局势却是一塌糊涂,毕竟抗战是全国一盘棋。作为中华民国的领袖,大当家的,他考虑的是方方面面的军事和政府战争时期各个领域的应对措施和落实与执行情况。军队的士兵和黎民百姓们对战争的恐慌可没能因为他蒋中正对战争走向的自信而减弱。工厂搬迁,难民安置,党派协调,外交斡旋,工业生产,军工体系的战时布局,金融财经战时措施,交通统筹,战区布防,兵力配置,调节纠纷,哪一样不是耗神费力?
一个国家的元首、领袖,风光是给人看的,谁累谁知道。
尤其是每每忙到半夜十分或鸡鸣五更,偶尔想起疥癣之敌——朱毛中共红军,心中总是如鲠在喉。
借着日本人入侵这一天赐契机,中共果断的将头上的红五星换成了青天白日徽,表面上服从国民政府管辖和命令,拥戴他蒋委员长为领袖,接受他的抗日领导。而表面上国民政府完成了一次成功的招安,但蒋中正心中明白,这股子力量可不比其他大小南北的军阀,这是一个有主义、有纲领、有旗帜、有领袖的政党领导的武装团队,是欲与他争夺天下的心腹大患。
他蒋中正每天的工作案头堆满了国家的各种亟待解决的棘手问题,哪个问题都比天大。而那个小他六岁的毛润之的案头只有两件事:其一,如何借助日本人入侵之事,快速发展自己的武装部队;其二,如何对付和扳倒宿敌——蒋中正。
蒋介石深晓自己早就成为了对手的目标,他自己就像是运动会上的长跑队中的领跑者一样,别看自己费着牛劲跑在第一位置上,身后的第二位第三位甚至更多的人都把自己看成了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