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俗世之文化百象 > 第五十章:剃头匠

第五十章:剃头匠

:“去,送送你四爷爷。”张四川突然停住了,道:“我能看一眼孩子不?”赵家儿子憋着泪,咬着唇点点头。张四川过去揭开芦席,看一眼便轻轻放下了。赵家后生赶紧送出去。

等出来了,张四川从口袋里掏出杜鹃绣白手绢躲到树底下抹眼泪。张四川拍着赵家后生的肩道:“好好劝劝你妈。”然后用手绢捂着眼睛走了。

张四川没能熬过第二年冬天。

那年冬天并不太冷,看着身体孱弱的老人都忍过了冬,春天一来,大地回暖,又有了生的希望。偏偏那年冬天独没了张四川,或许真的“看够了这日子”,没了心劲儿。

镇里没了张四川,没了理发店,怎么给死人净面?只能上城里去请。人请来了,是位年青的小伙子。伍阳先前没说明白是给死人理发,只道家中老父亲行动不便,请人回家给老父亲理发。那城里理发店的老板感其孝,就派了这年轻人来。这年轻人并不甘愿,又不敢不从,便跟着来了。伍阳心里对这年轻人挺满意,他那满头烟花冲顶一样的头发,看着像春天里的二月兰,很有活力。到了兰镇,只道给死人净面,这年轻人便不干了,没干过这活儿,手哆嗦。张家人好说歹说,才把他说通。等下刀,张四川竟是睁着眼睛盯着他,再收刀,张四川依旧未瞑目。干完活儿几近两个时辰,再看那烟花下年轻人的脸,已是大汗淋漓。

张家人陪着年轻人走出来,说了很多客套话,直送到兰镇外的兰河,刚要打算同他道别,那年轻人开口道:“五十块钱。”

惊得张家人面面相觑。

兰镇里张家灵堂内,张四川始终瞪圆着眼。

――10.07.29天女散花,打铁花相传北宋年间,驻马店确山县有一年大旱,为解除旱情,大家自愿捐钱修建一处庙宇,要铸一口大钟放在庙里。各家各户就把自己家中的铁器拿到场子上,由铁匠们把铁器熔化成铁汁。这时飞来一群乌鸦,它们盘踞在树上呱呱乱叫,怎么也轰不走,这时人群中走出一位老人,他从地上捡起两根柳木,蘸了些熔化的铁汁,把柳木向上一击,铁汁溅起了十几米高的金色火花,如同焰火一般照耀了天空,乌鸦受惊,纷纷飞跑。当大家都为这突如其来的奇景惊叹不已时,老人已经不见了。自此以后,一项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传统娱乐活动“打铁花”流传下来。

这只是传说。打铁花具体形成,在铁匠打铁时,出现璀璨夺目、四溅而起的铁花,后联想加工,成了民间节庆习俗。时代变迁,经济渐盛,文化渐衰。“打铁花”的老一代艺人相继谢世,健在的业已年事颇高。零八年,景泰“打铁花”老艺人仅剩二人,十七代传人张正胜和智有才。不巧命不由人,享年七十六岁的智有才不幸辞世。如今,张正胜老人也已是七十四岁高龄了,加之靠“打铁花”难维持生计,“打铁花”这一技艺后继乏人,濒临失传。“打铁花”成了现代人遗忘在精神角落里的遗存。

送走大年,迎来元宵。

过了晚饭,张正生老人窝蹲在门外,卷支烟棒叼在嘴里,时不时抬头朝村口呆望一阵子,在等人。他一次次的抬头又低头,连那太阳都羞红了脸,躲到山后面去。夜幕近了。

突然,老人眼中一丝锐光闪过,那人来了。人来了,张正胜反倒佯装起无所谓来。来人是舞龙队的龙头,兰龙头。元宵节,闹花灯,明天是景泰城的灯会,兰龙头对这事很在意。因为有“龙穿花”的节目,兰龙头年轻气盛,火气旺,热情高。他的“龙”自然少不了张正胜的“花”,只是张正胜一直没能给他一个明确话,这些天他才不厌其烦的往张正胜老人这里跑。找别人,没他这份技艺。找遍全景泰城,找不下第二个像他一般对“打铁花”火候的掌握、铁花方向的控制、高度和辐射范围的把握得炉火纯青。

张正胜见兰龙头又来,故意没好气道:“你咋又来?”

兰龙头一摸后脑勺,憨憨一笑,显得不好意思道:“叔,明天就元宵了,一年就那么一回。叔,咱去吧?”

张正胜道:“一年就一回,可不是,就今年。以往咋就不请咱?上头来人了,请咱们过去热闹热闹,做个面子文章。当咱的手艺成个啥?金粉纸!往他们脸上贴。我这都炉子锈了,棒子钝了,打不出花了。”

兰龙头道:“叔,您聪明一辈子,咋就节骨眼糊涂。搁现在时代,指望不了吃饭,指望不了谋生,还能图个啥?不就是图别人的夸彩,图个一时光辉。咱手艺人,下九流的行当。”

张正胜道:“老祖宗的东西,一代一代传下来,到了我手上,往下续难起来了。我这心里不是个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