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两个多月里,独立团利用青纱帐起来的有利时机,向东、南及西南这几个敌人控制较牢固的方向稳步发展。这段时间里拔掉的敌人据点并不多,但是独立团控制的区域在一点点地反过来“蚕食”着敌人的地盘。季风他们帮助地方政府健全了各级组织,抗日民主政府的各种政策在中断了两年以后又得到推行,单就独立团的控制区而言,基本上恢复到了“五一”大扫荡之前的态势。
这一天,季风接到电报,二十五团的景团长带着一个营将到离许庄十几里地的地方休整,他希望能到许庄和独立团的团长、政委会次面,有事相商。季风当即回电约好了日子。
到了约定的前一天,季风和陈东带着一营进驻了许庄。第二天一早,季风派黄连生带着一个排出发,在许庄东边五里路的地方迎候。大约九点左右,出去迎接的一个战士奔了回来,报告说二十五团的队伍来了,约有一连人。季风和陈东立即带上一个警卫班向东迎了过去。
季风等人出许庄没多远,就迎到了二十五团的队伍。双方都加快了脚步,很快季风和那个中年军人的手就紧紧握在了一起。也难怪双方很熟,一来独立团前些日子支援二十五团时,他们就见过面,更主要的是这个新的二十五团团长,就是三七年撤退途中路过黄村时,曾送了不少枪支弹药给凌天河“自卫队”的东北军连长——景承志。
原来,当年景承志他们离开黄村后,还在撤退的路上,姓刘的营长知道了他将枪送给了黄村一支组织起来,并且有共产党嫌疑的“自卫队”,其中还包括了那支他垂涎许久而未得的德国原装“二十响”。他和另两个连长密谋准备把景承志和郑连副抓起来,在接管了他们的连队后将两人都杀了,将来即使上峰追查此事,也可以借口他们两人“盗卖军火”。好在其他连的一个排长和郑明义关系不错,知道这事以后偷偷告诉了他。景承志和郑明义得到消息,决定离开姓刘的,连里的官兵听说后全都表示愿意跟他们两人走。于是,两人带着全连,连夜脱离大队朝北去,刘营长忌惮他这个连的战斗力,也没带兵追赶。
景承志一直记着凌天河说的话,记着那支“自卫队”,决定一直朝北迎着鬼子上,直至在滑县附近遇到了八路军的部队。他们参加了八路军,景承志在这些年的战斗中成了一名中级指挥员。这次为了组织部队打回冀中,从八路军各个根据地抽调了一些干部和部队,景承志也被调到冀中担任了二十五团的团长,而他以前的副手郑明义现在则是他手下的营长。
大家无可避免的说起了凌天河,季风等人对老团长的感情自不用说,景承志一提起凌天河,也说那天在黄村的偶遇和对话,对他是一种巨大的震撼,直接影响了他选择后来所走的道路。
这次景承志还带来了大礼——两套“九二式步兵炮”的瞄准镜,还有“二式角形双眼镜”和“九三式轻测远机”各一具,都是前不久在一次伏击战中偶然缴获的。二十五团的重武器除了几挺重机枪,只有几门迫击炮,瞄准镜用不上;观测镜和测距机虽说有用,但景承志觉得还是给独立团作用更大,所以将这些器材全带来了。
除了炮兵器材,他还带来了两个货真价实的炮兵。一个叫霍凤成,南京汤山炮校毕业;一个叫赵海麟,也受过正规训练。这两人也是伏击战中和那些器材一起俘虏的伪军,都不是本地人,经过教育,两人都表示愿意留下来打鬼子。
季风喜出望外,感谢之余,他和陈东简短地商量了几句,对景承志说:“景团长以前送了不少枪枝弹药给我们,这次又送来这份大礼,两次都是雪中送炭。礼尚往来,我和政委商量下来,也送一份礼给你们。”他看了看正在器材边忙碌的二十五团的战士,继续说,“这些器材和两个炮兵我们留一半,另一半你带回去,我们再送一门‘九二步兵炮’给你。”
这下轮到景承志兴奋了,他刚开口想客气几句,陈东拦住了他的话头:“我们的炮弹不多,就算有两门炮,也没法和鬼子展开炮战,分一门给你们,反而能起到更大的作用。客气话就别说了,都是为了打鬼子。”
陈东先离开,去派人通知曲建茂和刘春林,将一门步兵炮和一半的炮弹送到许庄,并且调一个连护送。
景承志要来是事先联系好的,所以他们的休息和吃饭季风都有准备,陈东派出通讯员以后,将景承志带来的人安排好,回到季风这里,就一起商量今后两个团互相之间的协调和配合等事宜。
中午饭很简单,烙饼大葱,加上一大碗鸡蛋汤,还没到一刻钟就被大家解决了。桌上的碗还没收拾,张永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