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卡孜达坂也叫库地达坂,它在万山耸立的昆仑山区,三千米出头的身高,只能算是一个小兄弟。
被地质学界称之为冈底斯(印度)的板块,俯冲进入到了欧亚大陆板块之下,奋力抬起了青藏高原,这在前面已经交代过,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
在两块无比强大的大陆岩石板块碰撞之前,各自的边缘地带,已经被海水和风蚀冲刷,切变不止。随着两块大陆的逐步靠近,越来越强烈的大地愤怒之声——地震,不断激化着这一进程的发展,使得两块大陆的边缘上层结构越来越破碎褶皱,尤其是最终隆起落差巨大的接缝地带更是残破不全,而昆仑山北缘地区正处于这一地带。
从地表上沟壑纵横,河流滚滚的地貌特征中,也明白无误地揭示了昆仑山隘口这一地区地理的破碎挤压风化残貌。
阿卡孜达坂恰恰是被反复挤压,从海平面之下最后隆起的地区之一,自然,也就最为支离破碎,再加上其山体表层厚厚的砂砾岩堆积层,更是游离松散,而这又是修筑天路的公路建设者们无法摆脱的必经之地。
但是,就是有这么一批誓死保卫边境的英雄儿女们,不畏生死,不惧艰险,勇敢地向着世间最为窒息的生命禁区,发起了一往无前的挑战。
……
自从靳书记带着三七等英雄模范北上迪化之后,按照预定计划,筑路大军就开始向阿卡孜达坂发起了绝地反击。
筑路大军共分为三部分,洪一壶带领柱子等精挑细选的五百壮士突击队,直驱阿卡孜达坂山顶,他们风餐露宿,仅靠馕饼和雪水充饥,道路不同,大型机械上不来,只能依靠最为原始的手工工具,从上向下两面作业。他们手中有炸药,但不到万不得已,绝不轻易使用,就怕惊动了阿卡孜的土地爷,一发抖就是一次骇人的大塌方。
他们一个个都义无反顾地立下了豪迈誓言,毫不犹豫地留下了生死文书,不拿下阿卡孜鬼门关绝不下山,生要给桀骜不驯的鬼门关,剃一个折返盘旋而下的鬼剃头。
第二部分人员则是秦玲带领野战医疗队和上千人的支前保障民工,他们是唯一闪现有英姿飒爽女性身影的大队。为了筑路,他们不分男女,仅仅依靠人背驴驮,在松散陡峭的山坡上逐级接力,每天一次鬼门关上天地往返,给驻守山顶的五百勇士们,运送必不可少的生活和筑路物资。
第三部分人员由哈景明带领筑路大军的主力,继续从山底向上奋力开路前行,他们充分利用国家动用稀缺的外汇,千方百计地从苏联和经由香港进口的挖掘机、推土机和运输车辆等机械设备,冒着塌方不断,落石纷飞的生命危险,与死神争分夺秒,竭尽全力地抗争,奋勇向前。
……
有了这群不惧生死的敢死队员们奋力筑路,山顶的道路,在一米一米地向两面山坡下艰难地推进,山顶上一杆上书着‘缺氧不缺精神,奉献更要贡献!’的墨色大红旗,在阵阵寒风中猎猎飘扬。
为了提高筑路速度,他们自北向南分成五个作业面,在崎岖的山顶摆开了战场,一场你争我夺的劳动竞赛,无形中在他们之间展开了。
“通讯员,快去请柱子过来,我们这边已经完成今天的定额了,接下来往哪挖啊?”第一工作面的队长,一身灰头土脸地直起腰来,得意地大声呼喊着通讯员,去请施工技术指挥邢国柱。
在几公里开外第二工作面的柱子,刚刚指导完多孔小药量装药,准备爆破一块巨大拦路石的施工二队,又赶忙骑上山顶工地极为罕见的自行车,匆匆赶往最北面的一队工地,指导开挖下行道路的坡度施工问题。
要说开挖速度最快的,还是维族战士居多的三大队。这不,性情豪爽,好胜心强的筑路前线临时总指挥洪一壶,也跟着他们凑热闹。
只见,他手拿着优胜小三角红旗,乐呵呵地插在了第三工作面刚刚清理出来的路边坡之上,嘴里还不停地吆喝着。
“小伙子们,都加把劲啊,我代表突击队向你们三队学习,今天,你们创造了日筑路百米的新纪录。”
但这些心思都在筑路上的小伙子们,根本就来不及欢庆一声,甚至连欢庆的精神头都找不着。他们各个蓬头垢面,汗透了风干,风干后湿透的黄军装,早就板结发硬,外面飘着一层盐花子,隔着老远都能闻到浓烈的汗臭味,十来天没有洗过的脸,几乎与沙土同色。为了维持体力,他们把仅有的淡水,都用来解渴了。
洪一壶正在洋洋得意地吆喝着,三队队长心急火燎地赶了过来,还没等洪一壶上前搭话,身旁几个早已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