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寻她千百度 > 第5章 辩瓷断窑

第5章 辩瓷断窑

青瓷,就极有可能是龙泉青玉瓷精品,非常震惊,立马打车赶到巨匠大厦下面的香贝尔大酒店。孟宇简单点了两个菜,两人一边吃饭,一边抓紧就汝窑天青瓷和龙泉青玉瓷的特点进行探讨。

秀才自信满满地说,“芋头,我在编辑《齐鲁鉴赏》时曾发过汝瓷的稿子,汝窑之妙,妙就妙在集传统工艺之长;汝釉的奇,奇就奇在独一无二的玛瑙为釉。

历代学者及鉴赏家都众口一辞认定:天青瓷釉层较薄,釉面温润柔和。光泽感多数不强,少数晶莹;多数开片,个别无纹片;汝窑胎体较厚,质地欠紧密。胎色以香灰色为主,这种色类似燃过的香灰,于浅灰中微微闪黄。少部分的胎质呈土灰色;绝大多数产品用支烧法生产,裹足满釉,底有芝麻细小铮钉。个别品种采用垫烧,足端露胎。这些已成为汝窑的鉴别特征,但也有误会,比如釉色,宋代《咸淳起居注》的‘天青色’属言之有物,尔后的明《留留青》‘色如哥而深,微带黄’,清《南窑笔记》‘有深淡月白色二种’等说,则与汝器表征有出入,显然系官、哥与汝的张冠李戴。”

“而龙泉窑青玉瓷的特点正如其名,釉色青翠温润柔和,有很强的玉质感。”孟宇接过话头说,“龙泉青瓷随着时代变迁,烧造工艺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点。五代、北宋时期属初创阶段,烧制工艺未成熟:胎厚粗,釉层较薄,釉色不纯,青绿中泛黄色,釉面透明,器物普遍使用刻花,辅以璃点或璃划纹,此外还有波浪,云纹、蕉叶、团花、鹦鹉、蝙蝠纹饰,跟越窑、温州窑、婺窑类似。”

孟宇喝了口茶,继续说,“大约在南宋中期,龙泉青瓷形成了自己典型的时代风格,青瓷釉色与质地之美达到顶峰,胎薄釉层厚,釉色青翠温润,柔和似美玉。圈足小且薄,器底施满釉,产品以炉、瓶、碗、碟等为主,件件仿佛是人工制造而又巧夺天工的青玉。”

两个人聊起古瓷来话题滔滔不绝,秀才急着上楼去看鼓墩,于是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咱还是抓紧上楼看了才好分辨。”孟宇结好帐,带着秀才进了办公室,把盖着瓷鼓墩的红绒布一打开,秀才的眼睛一下子就亮了起来,他接过孟宇递过来的放大镜,几乎把眼睛贴在瓷鼓墩上面仔细观察,满脸兴奋地说,“我感觉这个瓷墩是汝窑天青瓷和龙泉青玉瓷的优点兼而有之,看来烧制者应当是个融汇贯通,别具匠心的制瓷大师。”

孟宇完全同意秀才的意见。“我也是这么考虑的,这个瓷鼓墩釉色虽然也有汝窑的某些特点,但又不完全类似。”

孟宇给秀才沏上一杯绿茶,从写字台抽屉里拿出一片他刚从古玩市场上淘来的汝瓷片,指着上面的釉层说:“宋元时代汝窑制瓷技艺堪称一绝。汝窑作品无论胎壁的厚薄,弧线的准确,整体的浑然,还是修坯的细洁,乃至釉层的匀净均出乎意料地精致。这类精致不等同形体上单纯的对称和严谨,而是整体的简约和凝炼,是由线条营造出的三维空间所拥有的无限美意。就艺术而言,纹饰图案的鲜活与线条平面的敦实,实同一概念上的两个不同的高度。

就像眼下这片汝瓷,比定瓷更见线条的流畅和整体的出神入化,会让人生出一番恍如天工的感慨,一如定瓷在手,惊其纹饰精湛,常有一种美不胜收的感动。但二者相比,汝瓷的返璞归真更让人流连,从中品味到的文化内涵更博大。比如圈足外卷,这是两晋至唐五代越窑偶而为之的一种底部形态,而汝窑已普遍应用,只是越发灵巧、圆润、宏达。”

孟宇咽下一口酽茶,继续说道,“再如支烧痕,汝窑虽然借鉴了越窑、耀州和岳州窑的工艺。但从支痕的大小、形状反映出的心痕手迹,汝窑这宋时出生的小弟,比起汉唐已见名传的三位大哥显得还是棋高一筹。你瞧瞧芝麻钉之细小,部位之恰到好处,惹人喜爱之模样,汝窑工匠之用心良苦一目了然。从其裹得严严实实惟露一丁点的小铮钉上,我们可以窥出匠师当时的心境。这个小铮钉,自然成了汝窑的象征。这个凝结着香灰色胎记的芝麻形小铮钉,折射出的却是汝州人博采众长的务实与创新精神。”

秀才听了频频点头,“比工艺创新更震撼世界的是汝窑釉色,它使中国陶瓷史上曾有过的梦想在北宋晚期如愿以偿。特别是天青釉,相传为五代周世宗柴荣所创,‘当日清器式,世宗批其状曰: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总之,釉色天青,非同小可,此乃商、周原始青瓷至宋代诸多青瓷系列长期梦寐以求的最高境界。”

孟宇分析说,“汝瓷的釉色能发得如此蔚蓝卓绝,其烧成温度高当毋庸置疑,缘由还在坯土本身。从胎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