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巨匠大厦办公室,早有手下伙计把办公室打扫好,开水打好,就等着他泡茶看书了。他吩咐伙计把分院配置的尼康相机拿来,并交待中午之前不再会客,有人找就说出去要账了。
相机拿来后,孟宇关好办公室门就开始忙活开了。他先把青瓷鼓墩摆在茶几上仔细观察,在明亮的自然光线下,青瓷显出了温润如玉的光泽,釉面下布满了蟹脚纹般的细小开片。
孟宇拿出软尺量了量瓷鼓墩的尺寸,高38厘米,口径26厘米,足径22厘米。敛口折沿,圆鼓腹,外壁由两道凸起的鼓钉分隔成三层,足底呈浅足滚圆状向内收敛。
鼓墩顶面是泼彩碧叶荷花图,上口沿是云龙海水浪花纹,海水涌起的浪花围绕鼓墩口的浪中蛟龙。四道凸起的72颗鼓钉,分上下两层环鼓墩一周,上层两行共37颗,下一层两行为35颗,两行鼓钉间,上层每隔三颗呈一品字形,下层其中一组隔二颗,其它每隔三颗呈一倒品字形排列,每颗都用青花装饰。
上层的盘龙云海纹以壬字形的双连云,而边角又以蝌蚪状的朵云烘托,四只凤凰姿态各异穿插于云间,一对展翅向上飞翔,另一对散尾于云彩中向下飞舞。
下层绘四组寿山福海纹,海水恰似大片的鱼鳞式波浪,海浪拍打在陡峭的礁石上,溅起姜牙状的浪花向外散开。寿山以五组并排绘成,山上绘有海草纹,为孔雀穿缠枝牡丹花纹,所绘的牡丹花雍容华贵,花叶茂盛,引来孔雀展翅曳尾回首飞翔,另一对孔雀展翅散尾昂首张口飞舞,四只孔雀仿佛遥相呼唤,画面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的美景。鼓墩绘画纹饰以双线勾勒平塗,一笔点划而成,线条流畅,构图严谨规整。
鼓墩中间部分被四只凤凰分割为四幅开光画面,其中以一幅古山水最为夺目,画面中烟水轻笼,两山一斜踞,一矗立,犹如一双绿裳仙子相顾对舞。正值清秋,柳绿枫丹,水落石出,一派迷人的美景。旁边的另外几幅也都是描写山水人物,似乎是描写四季风光,各有特色,但整体上是一种绘画风格。
休息了片刻,又开始研究鼓墩中间的山水画面,盯着描写山林秋色的画面看了一会子,脑海里好像有一幅画面浮出来,但又模模糊糊,不甚清晰,再看旁边的题咏,是一首七言古诗:“孤撑云表花跗注,独翱天边鹊语殊。一战三周逞勇智,阑珊灯火识归途。”
“原来昨晚梦见太上老君念的就是这首诗啊!”孟宇看了似有所感,觉得有种感觉像线头般在脑海里时隐时现,但总想不分明。长期浸淫于古玩市场,孟宇很清楚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个窑口的青瓷最为有名,一为南宋时汝窑天青瓷,一为宋元时的龙泉青玉瓷。孟宇暗暗地思忖。“那这个青瓷鼓墩究竟是哪个窑口的呢?”
汝窑天青瓷釉色以青而蔚蓝的天青为主色调,亦有虾青、粉青、豆青、卵青、灰青、茶青、葱青等多种色阶,但色色略异而皆含青闪蓝是汝釉之美的特色。
藏家对汝窑胎体的厚薄却是众说纷纭,前不久孟宇还在英雄山文化市场听到有人议论,称天青瓷为“薄胎”、“胎体都很薄”,这真是对一代名窑的彻底不解。实际上,汝窑的胎体普遍显得较厚,与同类器型的定窑瓷相比,厚度可达后者的1至2倍。
汝瓷胎质明显松软,远不如越瓷、定瓷、龙泉瓷来得坚致,手感亦相对较轻,其胎骨,缺乏瓷质通常应有的玻璃相。这类玻璃相也即藏家惯说的瓷化程度,它关系到胎体的强度与硬度,还赋于胎质适度的透明和光泽感。
另一种是龙泉青瓷,也是中国陶瓷史上著名的瓷器,产于浙江省南部的龙泉、庆元等地,其碧玉般的釉色,优美的线条,深得人们的喜爱。龙泉青瓷创烧于五代——北宋,中间由于金兵南侵而停烧,历史长达七、八年。釉色主要有称为青瓷釉色美之顶峰的粉青、梅子青等釉色。釉层大都很匀净,富有玉质感,色调柔和,断面上可清晰地看到胎中紫金土,釉层比胎骨厚,形成有趣的“夹心饼干”现象,是青瓷中的一类珍稀品种。
孟宇把鼓墩抱起来掂了一掂,感觉比想的稍有些坠手;用手指弹弹外壁,并没有发出青瓷本该如磬般的清脆回声,而是比较沉闷,说明要么是烧制工艺不够精湛,要么胎体比较厚。这就让孟宇犯了合计,鼓墩的釉色青翠温润如玉,感觉很像龙泉青瓷,但胎体厚重的回声似乎又倾向汝窑瓷,两者相互矛盾,有些说不过去。眼看快到中午,还是没有头绪,就给秀才打了个传呼,让他中午过来吃饭,一起讨论分析分析。
秀才恰好在开发区采访,接到孟宇的传呼,听说那个青瓷鼓墩如果不是汝窑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