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空闲的有些气闷了
这些人大部分都是南方人士,能够更好的适应交州的闷热潮湿天气,正好全部放去交州,给他们继续立功升迁的机会,免得让他们浪费一身的资质。
丁宽向交州派遣的可不仅仅是麾下兵马,将军府下属九司也跟着全面调集人手,大举进入交州,意图尽快将交州真正融入到体系之内。
交州经济落后,开发程度极低,流民虽然不多,但居住在荒野之内的化外遗民数量却是不少,典农司进入交州之后,主要是与丁宽已经在交州设立的丁家农庄体系配合,推广农技的同时,对那些化外遗民、山越、蛮人进行利诱,逐渐把这些人口纳入统治。
监察司更是要调动精干人员跟去交州,交州虽是偏远之地,但汉末各种民乱时有爆发,和大汉官员的吏治**,官员作威作福有很大关系,丁宽要掌控交州,对于原有的交州官员必须要进行大规模的清理整顿。
交州偏远,本地士族数量极少,但对于丁宽而言,这样的基础,没有士人来争夺影响力。更适合推广他的新教育体系,因此他准备尝试在交州建立更多的各类学校。
至于其他的几个司,作为后勤支援部门自然也要跟着派出人员进入交州,设立分支管理机构。
一时之间,丁宽麾下将军府体系内,大批人员南下交州,引起了所有人的关注。
很多机敏的人,都感觉到了丁宽对交州的重视,明白去交州任职可能会成为一条捷径,可以由此进入丁宽麾下的将军府体系为官。
很多寒门子弟,出身不高的学子,纷纷主动要求加入南下交州任职的队伍,交州虽然偏远,但和前程相比,再偏远又算得了什么
丁宽没有急于马上掌控交州全境,第一步的重点是放在了南海、苍梧、郁林、合浦四郡,其实就是后世的广东广西。把这四个郡掌控住,就在交州扎稳了根基。
至于剩下的五个郡,三个已经是后世的越南之地,深入中南半岛,两个在海南岛上,孤悬海外,实在过于偏远,只能先放到后面,先把根基扎实,再图进取。
丁宽的势力大举进入交州,与交州本土的势力,和原有的官员体系,难以避免的会有各种碰撞。尤其是很多与交州官员勾结的地方豪强,在小地方当土皇帝当惯了,哪里愿意丁宽来整顿交州的吏治。
一时之间,交州很多地方反倒出现了小幅的动乱,不过这些小豪强实力却极为有限,能够凑到上千人马的,都已经算是很出挑的了,在朱治、黄盖带领的一批悍将强势镇压之下,能够翻起的也就是一些小浪花,很快就被纷纷平定。
丁宽的态度及其强势,两万精锐人马,那么多悍将被派到交州来干什么?就是为了压服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井底之蛙。
虽然丁宽的强势,触动了交州原有的那些豪强和地方官员利益,但丁宽的各项政策,对于交州底层的黔首百姓,却是有直接的好处。
整顿吏治之后,首先就是各种苛捐杂税,私下摊派全部被取缔,只这一项,直接就减轻了底层黔首百姓的巨大生存压力。
交州气候湿热,雨水充足,极利农业种植,而且地广人稀,根本不缺土地资源,只要官府不横征暴敛,百姓起码就能够吃饱饭,因此交州百姓困苦,主要是由于官府和豪强的盘剥。
丁宽之前在交州虽然有布局,但私人的庄园体系,覆盖范围终究有限。五州联盟势力刚刚进入交州之时,很多偏远之地的底层的黔首百姓,也搞不清丁宽是什么人,很有些人被那些地方豪强蛊惑,跟着那些豪强闹事。
但时间一久,随着那些豪强被荡平,贪官被肃清,这些黔首百姓才发现,在丁宽的治下居然可以少缴很多税,自然就会人心转向,彻底倒向丁宽。
什么叫仁政?最简单的仁政就是轻徭薄赋,减轻对底层的盘剥。大部分的黔首百姓,所求的就是能够安心吃口饱饭,只要不盘剥他们的官府,就是好官府。
仅仅半年时间,之前的那些动乱就被彻底的平定下来,丁宽的六州联盟体系,开始在交州真正扎住了根基,黔首百姓对于官府派出的人员,也不再漠然甚至敌视,而是能够开始欢迎和配合。
这个时候,典农司和教育司的人员,就开始了大举的出动,在四郡各地开始建立基层的组织。这些黔首百姓,做梦也没想过,官府会派人来教他们农技,教他们读书识字,这太不真实了。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这并不是那种随时破碎的美梦,而是真实的事情,而且这些惠民的政策,并没有附带任何其他的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