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单手插袋,制霸舞台 > 第五十四章 跟不上版本,那就挨揍

第五十四章 跟不上版本,那就挨揍

程?”

“对,也就是整个创作体系的不同——这比曲风造成的影响还大。”

陆景桓算是个懂得因材施教的人,不太爱动脑子的人他就画饼洗脑,喜欢思考的他就认真交流意见,尽可能不错过每一个好苗子。

“最大的不同在哪里?对制作人的使用和依赖程度不同。

“小作坊时期大家都一样,s.m围绕俞永镇+kenzie、yg是teddy、jyp是朴振英+方时赫。

“但进阶到三大级别后,三家公司跟制作人的合作方式产生了很大区别。”

陆景桓说得很详细,力图增加小娟对这个行业的认知。

现在的s.m,歌曲产出主要靠买,组合没有固定的制作人合作,从海外音乐人手里买各种风格的demo,然后进行适当润色。

所谓的“满味儿”、“s.m味儿”早就是无稽之谈,连商业音乐里最能展现辨识度的编曲都外包给海外,或许只剩点努力洋气但够不上的味儿。

jyp则是典型的“制作人捆绑制”,跟不同的工作室或个人签约,达成长期合作,一般来说,一个组合好几年的专辑,往往绑定的都是同一个制作团队。

比较典型的就是现在开始起飞的twice,她们作品的主要供给商是黑眼必胜。

这样的好处是很容易形成“三部曲”式概念,组合的风格在一个周期里大致固定,只做少量微调,容易滚雪球。

坏处就是一旦前期磨合不好,没有找准风格,“三连爆”就会变成“三连g”,且容易造艺术人格固定,转型风险大。

一个比较反刻板印象的事实是,朴振英对旗下艺人的作品输出并不多,每个组合都相对克制,很符合他自己“神经刀”型的创作思路。

李秀满创立likey企划两头挣钱确实令人诟病,但朴振英也是五十步笑百步。

jyp的经典做法向来是前期花心思请好制作人给点好歌,约满就改签各种子公司的制作团队,质量下滑明显,市场逐渐不买账,艺人品牌也飞速贬值。

特别是过几年之后,许多实力制作人都推出或深度绑定了自己的艺人,jyp的这一套就玩不转了,任人唯亲但“亲”支棱不起来,再找好手救场又舍不得成本,往往落得个高开低走。

现在最强势的yg则是“制作人承包制”,对制作人的依赖程度更高,也就是俗称的“羊毛薅到底”,需要核心人物大包大揽。

bigbang是权志龙+teddy,ikon是b.i+teddy,winner是宋旻浩+姜昇润+teddy。

嗯…所以teddy从09年开始,每年都是komca正式会员里的收入前三,前年去年都是第一。

哪怕去年陆景桓横空出世,也没把他掀翻。

——因为陆景桓注册准会员才一年,虽然是去年版权收入最多的音乐人,也不满足转正条件。

yg的困境很明显——离了teddy这个家就得散,而且产能严重依赖那几张熟面孔,旗下一堆艺人熬不到好歌,白白被耗费人气。

一旦teddy和那几位核心撂桃子,整个公司就玩不转了。

很明显可以看出,s.m、jyp、yg,对于制作人的依赖程度是逐渐上升的。

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越依赖制作人的公司,音源成绩普遍更好。

这是巧合吗?显然不是。

又或者是权志龙和teddy天纵奇才,两个人就能压着整个k-pop打吗?

不完全是。

除开音乐风格上把握住了市场脉搏这一重要因素,根本原因在于:只有组合成员自己,才是最了解团队特质的。

而一旦成员自己具备创作能力,再找到合适的合作对象,迸发出来的作品才更具生命力,像贴身的衣服,才称得上量身打造的定制款。

这就是,创作型idol最能发挥长处的地方。

而只有对音乐同样敏锐,对团队特质具备一定审美的成员,才能更好地演绎自己在组合中扮演的角色,才能呈现更鲜活的艺术特质。

这是只有真正的idol才具备的,不可替代性。

论唱功不及歌手,论舞蹈不如舞者,论镜头张力不及演员。

但把这些综合在一起的idol,能够广泛涉猎后充实自身的idol,才能成为真正的集大成者,成为舞台上不可替代的王者。

“k-pop的最终归宿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