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轻的“直百五铢”只有不到0.5克,比先汉的一铢还要轻,由此可见通行货币贬值之严重。
这也是诸葛亮开始像魏国一样开始使用蜀锦充当军资的原因。
与蜀国面临同样境遇的吴国也打上了铸造大钱的主意。
于是孙权开始铸造“大泉五百”。“大泉五百”外形是外圆内方,“大泉五百”字体则用古朴的篆体刻写,很有韵味。
相比蜀国尚有四枚五铢钱重量的“直百五铢”,孙吴的“大泉五百”只有两枚五铢钱那么重。所以可以说孙权铸的钱,从一开始就是在货币贬值的道路上一路狂奔。
后来,孙权又推行了“大泉当千”,但由于这种钱虚值过高、贬值严重,也早早退出了孙吴的经济市场。
可孙吴并未打算停止推行大钱的脚步,“大泉二千”“大泉五千”后来又登上了历史舞台。
三国中,只有曹魏死守“五铢钱”,并多次尝试恢复“五铢钱”。
为何曹魏自曹操开始,曹丕、曹叡这么坚定的使用“五铢钱”,而不是像吴蜀两国一样铸造新的货币。
主要原因既有政治原因,也有经济原因。政治原因即是曹魏继承了后汉,一向视自己为正统,那么“五铢钱”作为两汉的官方货币,也必然为曹魏所继承。
其次就是经济原因,“五铢钱”作为被百姓使用了近四百余年的货币,其价值早就为百姓所认可,还有就是“五铢钱”使用范围也极广,从东北部的幽州,到西部的凉州都有长时间使用“五铢钱”的历史。
“陛下,臣认为现在就目前的国内形势,发行货币是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的。目前百姓使用粮帛交易,多有不便,还有一些巧诈之徒利用劣质的布帛,注水的谷子来谋取暴利,虽有法律禁止,但屡禁不止,百姓也是深受其害。”大司农也经历过金市发生过的事情,对于皇帝所提议的事情很是暂同。
这是一直没有说话的户部尚书司马孚也开口进言道:“启禀陛下,臣也认为发行货币确实可以提上日程。但臣认为铸造货币的困难颇多,无论是原料,还是铸造技术,都需要朝廷谨慎商议,以免再次出现之前的情况。
当年汉武帝命令郡国铸造五铢钱,但各地技术水平不同,铜矿的成分有差别,官吏了解命令的程度与奉行的态度很难一致,所以铸出的钱差别很大,百姓对‘五铢钱’失去了信心,弃之不用,险些引起社会的崩溃。
于是汉武帝为了树立朝廷的信誉,稳定金融,使私铸者无利可图,自行放弃犯法的勾当,以彻底解决私铸问题,同时也为了解决各郡国官吏上下联手,以谋中饱私囊的现象,收回了铸币权。
汉武帝规定只允许中央
五铢钱,并命令上林苑的辨铜、钟官、技巧三官铸造五铢钱,史称上林三官五铢钱。五铢钱外圆内方,面部刻有篆体的“五铢”二字,重量为五铢(3克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前朝的历代统治者十分注重维护五铢钱的铸造质量,以及稳定币值,这使得国家经济运行平稳有序。这也是“五铢钱”这么多年坚挺的原因。
因此,依臣所虑,朝廷若想铸造出满意的、让百姓认可的‘五铢钱’,必须从原材料、铸造技艺、推广等方面进行考虑。”
司马孚说了很多,拿汉武帝铸造五铢钱的例子来说明要想避免前两次“五铢钱”发行失败的情况,那么就要从青铜的原料、铸造技艺、还有就是如何推广“五铢钱”得流通范围进行详细的探讨与解决。
曹叡听了三人的话,也给出了起自己的想法:“户部尚书所虑及时,根据朕对吴蜀两国铸造货币的情况的了解,无论是蜀国的“直百五铢”还是“大泉五百”,发行不久就开始不断贬值,其原因也是除了因为铸钱重量的减少,货币面值的抬高,致使通货膨胀,还有就是货币的发行量不够百姓流通使用的,因此两国的货币经济也是处于崩溃的状态。
综上所述,朕认为要想解决铸钱的那几个问题,要提升原材料的供应,其次就是要提升铸造技艺,制作质量过硬的的货币。还有就是如何推广货币的流通,如果是流通量不足,那么还是会导致货币紧缩。对于这几个问题,诸位不知对这些问题有好的解决方法?”
虽然曹叡对于这些问题已经有了自己的解决方式,但是他还是想要听听在座各位的看法。
“陛下,臣认为这件事首要的就是保证青铜材料的供应,可我大魏境内的铜矿资源远不如吴国,甚至不如蜀国的邓通山,这是我们先天的劣势,除非可以发现有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