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大明:家祖朱重八 > 第364章 达成了

第364章 达成了

张定边主动过来走这么一趟,也是发自肺腑想要落成此事的。

海上那些疍民大明沿岸渔民平日偶尔会有以物易物的情况,他非常清楚朝廷能让他们上岸就已经非常不错了,不会让他们继续从事捕渔行业,和沿海那些渔民继续眉来眼去的。

“太孙说的对。”

“但那些疍民们他们要换新环境心中焦虑,或许想要知道上岸后的具体情况,贫僧要能解决了他们的疑惑,也能让他们提早安心。”

对张定边这样的解释,朱允熥倒也继续耐着性子,往下道:“这个是应该的。”

“土豆红薯玉米这三种高产农作物,张将军想必应该见识过,他们耐寒耐旱且还产量高,为了鼓励种植朝廷还有相应的补贴。”

“只要能够勤劳种植,一年下来一个壮劳力足够养活一家五口了,三年时间学会这些庄稼的种植应该足够了。”

“至于剩下的就是房子的事情了,北平的那些房子都和职大的那批差不多,全部由富明实业承建,其牢固程度可保七十年无恙。”

“涵盖一切日常所需之物,为了方便普通百姓,最高售价在十五两,朝廷出十两首付,剩下的五两在五年之内还清。”

“土地垦荒种植三年之应该就差不多了,在朝廷提供粮种的前提下,这三年之内想必也会有所结余。”

“再加两年之内还清五两想必应该不难,那些房子基本都是两室一厅的,一家十口人都能住得下。”

“这样的房子基本连成本价都赚不回来,基本就是为方便穷极一生连一屋片瓦都买不起的普通庶民的。”

“五年时间买一套可够三代人住的房子应该划的来的吧?”

朱允熥把房地产产业提上日程,就是想让绝大部分百姓都能有个住处。

目前,已有百姓从中受益了。

正如朱允熥所说,既然已经答应让海上的那些疍民上岸,势必就会合理安置于他们的。

听了朱允熥的这些设想,张定边简单沉思了良久,应道:“三年的时间是足可以让那些疍民适应陇亩劳作了。”

得到张定边的应承后,朱允熥又提到了对陈理的安置。

“归德侯家乡在除州,回来之后可以让他在除州安度晚年,由朝廷提供全部的日常所需,供归德侯的后续生活。”

在高丽的时候,可没有人提供这些。

作为大明的手下败将,高丽只管保证陈理圣明安全就可以了,自然不会给他提供那些丰厚的生活保证。

回了大明后,朝廷能供养他的日常所需已经够不错了。

更何况,张定边只是想让陈理回来。

哪怕是不被供养,那都完全在意料之中。

“这就够了!”

张定边表现的倒挺知足,对朱允熥给出这样的安排后,并未再提其他过分的要求。

“那这样吧,贫僧去和那些疍民说明朝廷的意思,得到他们的同意后再行上岸事宜。”

张定边自告奋勇,主动提出了去海上。

这下,需老朱说话了。

老朱放下手中的《孙子兵法》,抬头道:“可以啊,不是咱非得求着他们上岸,咱最多只能留半年时间。”

“半年之后,他们若还没上岸的打算,那咱就得考虑出动水军驱逐了。”

朱允熥的那颗枣给的已经够大了,老朱的态度强硬一些也无可厚非。

“半年足够了。”

张定边毫不含湖,爽快应了下来。

海上的那些疍民,除了陈友谅的部将外,便只剩张士诚和方国珍的了。

不管是谁的人,三十年时间过去,他们都和陈友谅部将一样,希望上了岸过安定日子。

至于光复之类的,早就没那个心思了。

唯一所担心的,不过就是怕老朱秋后算账而已。

只要把这些情况说明白,所有的问题基本全部都能迎刃而解了。

而对老朱,张定边还是了解的。

当初能放了他一马,可见就不是个睚眦必报之人。

他一个险些斩首之人,且对大明有直接威胁之人都不屑的动,又怎会动那些根本小小的普通军卒。

该谈的谈拢后,张定边起身离开。

在张定边走了后,朱标这才又问道:“北平那边可以安置吧?”

没有金刚钻不乱瓷器活,要是没有这个保证,朱允熥也不敢答应这个要求。

“没问题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