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的。
毕竟,即便没有朱允炆在,不也还有朱允熞和朱允熙嘛。
在没有了嫡长身份的子弟后,庶子的继承权便就会被顺位给提上来了。
本来朱允熞兄弟或许没其他非分之想,但就怕其他人撺掇着让他们生了这种心思。
只是,若退一步来讲的话,这又算皇家自己的事情。
而且,这事儿一旦让朝中那些大臣知道了,必然会生起无数种不同的看法,从而搅和的不得宁静的。
换句话说,此事不管不行,但又不能公开去管。
对于此,朱标也没再征求朱允熥意见。
朱允熥若处理的重了,除了有公报私仇之嫌外,还会让他在藩王当中落下恶劣的影响。
但倘若处理的轻了,又会留下无穷的祸患。
朱标在停顿了许久之后,突然变得坚定了很多,道:“马上再发一道旨意,朱济熿和朱有熏二人全部废为庶人,着晋世子朱济熺,周王朱橚严加管束。”
朱济熿和朱有熏两人即便承不了爵位,那都是不可撼动的郡王之爵。
除了他们本来的俸禄之外,再凭自己的身份置办上产业,他们一辈子荣华富贵就不用愁了。
现在被废为庶人。
首先朝廷所定立的俸禄肯定是没了,其次也会丧失了皇家子弟衍生出来的一些福利。
再让朱济熺和朱橚管束,就是自由也会相应减少很多的。
杨永保领命后很快退出。
朱标叹了口气: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放到了皇家之中只会更难。”
老朱二十六个儿子,也就是二十六本难念的经,朱标作为大家长要把这些经都处置好,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好在朱标兄弟间还算和谐。
接连发来两封不同的旨意,朱橚和朱济熺只会猜想是因朱济熿和朱有熏又干下了啥不可饶恕之事。
当然,朱标完全可以把朱济熿和朱有熏给朱允炆的信给了他们二人。
之所以没有,恐也是出于对朱允炆保护。
既然朱标已做好了处理,朱允熥也就无需再在这事儿上多言了。
其实,就朱济熿和朱有熏那样的,在朱允熥跟前根本不值一提。
他们不仅没啥可用的资源不说,而且在身份上还名不正言不顺的。
但凡他们要有这两样的其中之一,也就不会拉上朱允炆一块了。
良久后,朱标又道:“此事你就别再参与了,也别告诉你皇爷爷。”
不让朱允熥参与,还是不想让朱允熥牵扯进宗族不和的这类事务中。
不让老朱知道,也是不想让老朱担心。
朱允熥点头,应道:“儿子明白!”
之后,朱标招呼杨永保拿来火烛,把朱济熿和朱有熏写给朱允熥的那封信,放于火烛之下付之一炬。
这样做,既是为保护朱允炆,也是为保护朱济熿和朱有熏。
同时也是告诉朱允熥,只要别再整啥幺蛾子,那这事儿就到此为止了。
朱标先后两道旨意到了太原和北平,私下具体发生了啥不得而知,至少在面上没引起啥动静来。
有朱标在前面扛着,朱允熥也没再操心。
他大部分时间还如之前的那种,帮朱标处理朝政,偶尔去一趟职大和富明实业,每隔两三日或自己,或随同朱标按时去看老朱。
这日,朱允熥和朱标打了声招呼,便去了文渊阁。
姚广孝在朱允熥不在京中的时候,便随押送银子的船队回了应天府。
不管咋说,姚广孝进京是受朱允熥所邀请的,他刚一进京就给朱允熥送了拜帖。
只是,几日时间朱允熥忙的厉害,一直没抽出时间见要姚广孝罢了。
今日终有了些时间,来见姚广孝的同时,顺便也看看大殿的编撰情况。
富明实业至少有一半的收益都用在了这上面,也总得看一下其中的进程如何了。
进了文渊阁,各种各种的书籍堆的到处都是,一些或着官袍,或着长衫之人正在这一巨型书山之中奋笔疾书。
朱允熥进来竟也没让这些人有任何表示。
由于是在宫里活动的,朱允熥还穿着蟒袍呢,但一些人不过只是抬头看了他一眼,便再连个眼神都没再给他了。
这么多年了,他的存在感还是第一次这么低。
朱允熥在人群中找了大半天,找到了一身僧衣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