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发的姚广孝,径直走到了他的跟前。
“道衍大师。”
历史上,人多说是姚广孝撺掇朱棣谋反的,但就当时那种情况来看,朱棣他若不起兵等待他的必然是死路一条。
人被逼到了那种绝境之上,除了奋起反抗还能怎么办?
反倒是靖难成功之后,姚广孝拒绝了朱棣高官厚禄金银美色的赏赐,还坚持以僧人的身份继续修行。
从这一点上看,就挺值得称颂的。
听到喊声,姚广孝这才从桌上连成片的书籍中抬起了头,见到是朱允熥,双手合十念了声佛号,喊道:“殿下!”
朱允熥也回了一声,抬起头笑着道:“大师能回来担任大殿的编修,此乃为朝廷的荣幸。”
先不说别的,光是姚广孝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赫赫之名,便就不是个泛泛之辈。
在朱允熥过来的时候,朱标也对姚广孝给予了肯定。
姚广孝还没过来的时候,解缙作为总编纂,无论是人还是书都由他来管。
可解缙那脾气都知道,他除了要求参与编撰之人工作的时候一丝不苟,还要求他们私下德行不能有亏。
按照解缙那个标准本就挑不上几人,再加之谁要是在编纂期间出了差错,还会被踢出去。
这样一结合,又能找出几个真正让解缙满意的,大典编撰的进度自然也就因此停止不前了。
还是姚广孝来了后,放宽了挑选编纂者限制,这才得以使编纂者达到了近两千人。
最重要的是,姚广孝没来之之前,因解缙严苛的挑选进度,让很多想要参与编纂之人始终不得进入。
要知道,这些人正是为了能参与大典的编纂,所以才放弃了朱允熥经手富明实业的弹劾。
因为这,这些人没少转而在朱标跟前状告过解缙,
对于此事,朱标也曾找过解缙。
但解缙却坚持自己的没错,他认为既然把这事儿交给了他,那他就要做到最好,要不然大可裁撤了他这编纂。
正是因为解缙这脾气,才能做了编纂大典这种一丝不苟的事情。
这世上没有比解缙更合适干这事的人了。
对于这,朱标也无可奈何。
直到姚广孝来了,朱标把大典编纂人事方面的事情交给他,只让解缙负责大典的内容,编纂的进程这才加快。
“殿下谬赞了。”
“贫僧能得殿下的赏识,也是贫僧的殊荣。”
说话的功夫,姚广孝把朱允熥请入不远处的茶水间。
大殿编纂的时候需要绝对的安静,这茶水间就是为了有访客的时候用的。
朱允熥跟着姚广孝进去后,很快有书吏送上了茶水。
姚广孝还没和朱允熥见面的时候便对他评价很高了,见了面之后便和朱棣说当初预备送他的那顶白帽子怕是办不到了。
同时还说,朱允熥的野心不会只在区区大明,而朱棣若想建功立业也不用只局限于大明了。
总之,姚广孝对朱允熥评价很高。
当初朱允熥和朱棣受足利义满相邀访问,姚广孝就曾与朱允熥有所接触了,由此也见识到了朱允熥的手腕。
对朱允熥,姚广孝是认可的。
若非朱棣也是一代可辅左的雄主,姚广孝都有改换门庭的打算了。
最重要的是,他能感觉到朱允熥是了解朱棣那种喷薄欲出的雄心壮志的。
但,却从未曾怀疑过朱棣。
每布局一步都把朱棣当成可用的大将,每一步都把朱棣放在了刀刃之上。
非有大魄力之人,不可能如此做的。
倭国的重要性朱允熥不是不知道,如若不然他就不会在倭国布局这么多。
但即便如此,朱允熥还是把重中之重的倭国交给了朱棣。
不仅如此,还把朱高煦朱高燧放到了朱棣身边。
他们两兄弟头脑虽然不够,但却绝对是冲锋陷阵的好手。
父子三人联合以倭国作为跳板,他们有千百种方法让倭国彻底脱离大明的控制。
但,朱允熥对朱棣一直信任如初。
哪怕如朱棣这样一代雄主,在朱允熥这种收买人心手腕之下,也心甘情愿做朱允熥大业下的急先锋了。
“四叔还好吗?”
朱允熥先笑着和姚广孝聊起了琐事。
对于姚广孝,朱允熥同样很器重。
就历史上姚广孝